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建玲

  摘要: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强调过程性,关注个性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整合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多元的评价尺度,及时地给学生积级向上而且全面的评价。我们应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评价 发展性 多元化 多样化 全面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新课程要求评价的功能已不仅仅停留在甄别和选拔上,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传统评价存在的诸多弊端:第一,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者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第二,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造成被评价者墨守成规、千人一面,严重压抑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第三,评价内容单一,特别是只关注对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评价。第四,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尺度上相互比较,一方面造成对学生的错误评价,另一方面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第五,评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忽略了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等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这种种弊端所带来的后果便是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更谈不上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潜能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既要遵从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要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而且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拔和分数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在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二、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考试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对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多样化
  
  多样化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即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
  从我国评价发展的历史看,最初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引入现代评价方法后,以评价指标的方式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对观察数据或事实进行量化处理,“指标+权重”的定量评价方式逐步成为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操作模式。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把定量评价发展到不恰当的程度,或者机械地运用于一切评价场合,甚至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上也机械地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而事实上,学生素质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更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处理诸如创新个性或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
  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则是需要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把期末终结性的测验成绩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把教学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的“打分”或“划分等级”。
  
  四、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
  全面性强调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与动态化,旨在把传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因此,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时域内,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的评价,不断地循环反复,动态地监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程,把握新课程教育和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所以,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新课程需要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评价的信息来源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拓展到了学生各种发展的培养空间(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等)。评价也不再仅由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渠道采集学生素质发展的信息,而是设计各种评价工具,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
  综上所述,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从单纯的“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评价的过程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的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总的来说,新课程需要的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卢慕稚,张莉莉,赵大悌.新课程与评价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学习评价的改革.苏州教育,2006(7/8).
  [5]成才导报.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第755期-76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