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国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心弦对准音调。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而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自主探究”、“对话合作”、“质疑解答”,在教师巧妙而生动的情境设计中升华为一种“民主互动、探究合作”式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李政道教授在对复旦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学‘问’,而我们现代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之前。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发问,而我们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稍逊一筹,根源在于中国学校注重解答问题,而不注重鼓励学生提问题,缺乏个性发展、创新性。”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个性学习的前提。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在创设导入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活趣味性原则
新的数学概念仍要采用具体或直观方式去探索,必须向学生提供直观背景材料,不要拘泥于抽象的形式。数学内容显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中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导入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欲望。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2.启发灵活性原则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现为发展程序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儿童不能独立地解决一定的靠智力解决的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数学教学的启发性就在于激发诱导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断地使“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知水平。给学生设置“最近发展区”,不仅能起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练、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且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3.知识连续性原则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以人为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求创新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为此我认真领悟新时期教育理论、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愉悦中求知,在充实自主中获得新解和提高。
1.在自主中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在使用时应注意两点:(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2)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也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并不多多益善;如果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在探索中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并善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我适当地对当堂课进行铺垫,创设“愤”和“悱”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主动积极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达到激趣、激思、求索的效果。如:教授分式方程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重学分式议程?”在“重学”中设疑激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找旧知识中的信息点,打开接纳新知识大门。然后,经过一番点燃激发,我又提了以下问题:“解现学的分式方程与解过去的分式方程有什么相同?”这时学生们急切想识别未知信息,解决疑问的心理状态,从而进入了阅读教材的自我学习探索过程。
3.在合作中交流思想
什么是合作交流呢?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群体作为发动对象予以激发,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比较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推动集体学习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样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为此有必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解决。
4.在多样的解题中求创新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并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例如:估算和算法多样化、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就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和解法的特点,适合于自己的算法和解法。在求异思辩中得到知识的开启、创新,从而丰富解答思路和技巧。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
教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的想像插上翅膀,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真正达到在教师情境模式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四位一体,让科学、人文、理性的数学文化扎根于每一堂数学课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