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口腔干预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干预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甲组37例、乙组37例与丙组36例。甲组实施口腔运动干预,乙组实施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抚触,丙组实施常规护理,分析结果。
  结果 和丙组相比,甲组以及乙组的住院时间、经口喂养进程、留置胃管时间明显更低,喂养效率以及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甲组相比,乙组的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要经口喂养的早产儿,以常规护理方法为基础,开展口腔干预联合腹部抚触,能取得满意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關键词】口腔干预;腹部抚触;早产儿;经口喂养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1..02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当前围产医学以及新生儿监护技术也有所进步。为早产儿开展合理化营养支持,是确定新生儿存活率以及存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经口喂养是早产儿供给营养最佳的途径。但值得说明的是,因为早产儿存在吸吮-吞咽-呼吸功能不协调现象[1]。令其在出生后较难实现有效的经口喂养。所以说,使用何种有效方式,尽快帮助早产儿实现安全的完全进口喂养,已经成为了NICU医务工作者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有研究证实,虽说出生周期在37周以下早产儿吸吮形态以及吸吮-吞咽-呼吸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但值得说明的是,其胃肠道已经能够基本适应肠内营养。同时开展口腔运动干预法以及喂养支持手段,能够更早的实现安全有效的经口喂养。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分析经口干预联合腹部抚触对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选取入住NICU24小时内胎龄<37周、体重≤2500 g的新生儿;排除标准:①有神经系统、心脏、胃肠道损害及有影响经口喂养先天畸形的患儿;②入院后行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喂养不耐受,明显呕吐腹胀等表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住院患儿,于入院24小时内收集基线资料。其中,男61例,女49例。出生后5 min Apgar分数为5~7分,平均(8.2±0.4)分。经口喂养时间32~36周,平均(34.6±0.9)分。剖宫产者38例,自然分娩者72例。胎盘异常15例,宫内窘迫11例,脐带绕颈15例。依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甲组37例、乙组37例与丙组36例。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受试者接受口腔运动干预法[2],详细为:
  1.2.1 脸颊C字伸展:医护人员将一只手指放入到患者口内脸颊内侧,另一只手指放在脸颊外面。轻按脸颊外部,同时刺激脸部肌肉。画C字直至患儿耳垂处再返回。持续时间为30 s,频率为2次。
  1.2.2 口唇滚动:将一只手指放入患儿口唇内侧,另一只手指放于外部。轻捏口唇,由一侧缓慢横向移动至另一侧。按压力度为仿佛捏住一张薄纸一般。频率为1次,持续时间为30 s。
  1.2.3 口唇卷曲或伸展:口唇卷曲方式为:一只手指放入口唇内部,另一只手指相应的放在患儿口唇外部。纵向轻按口外皮肤。经口周绕一圈刺激皮肤。口唇伸展方式为:将一只手指放于患儿口唇外部。自口唇一边移动至另一边。目的在于充分伸展口唇外部皮肤。频率为1次,持续时间为30 s。
  1.2.4 牙龈按摩:将一只手指放于患者舌根部一侧,轻轻推动直至中位线。再将手指慢慢移动至脸颊边界处。频率为2次,持续时间为30 s。
  1.2.5 舌根部伸展:将一只手指放于舌根部一侧,轻轻将舌头推动之中位线。后将手指缓慢移动直至脸颊边界位置。频率为1次,持续时间为15 s。
  1.2.6 舌中部伸展:将一只手指放于舌苔中。按住上腭持续3 s。在此之后,转动手指,轻按舌苔3 s。频率为2次,持续时间为30 s。
  1.2.7 诱导吸吮:将手指放入到患儿口中轻轻颤动。目的在于引起患儿吸吮反射,持续时间为15 s。
  1.2.8 非营养性吸吮:可以使用奶嘴代替该步骤,同时提供非营养吸吮,持续时长为2 min。
  乙组受试者接受口腔干预联合腹部抚触,具体情况为:
  新生儿腹部抚触手法:操作人员用右手四指指腹自右上腹滑向右下腹;自右上腹经左上腹滑向左下腹;自右下腹经右上腹,左上腹滑向左下腹,避开脐部,4遍/次,可双手交替进行。
  丙组受试者接受常规早产儿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和丙组相比,甲组以及乙组的住院时间、经口喂养进程、留置胃管时间明显更低,喂养效率以及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甲组相比,乙组的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腹部按摩能够积极刺激人体迷走神经,加大肠道和腹部平滑肌血流量,有效强化胃肠壁肌淋巴功能和张力,加速胃肠壁细胞发育。增加胃肠蠕动度以及胃肠活动和消化吸收时间。通过营养素能力,可缩短肠内容物停留时长,加速排泄。
  由此可见,在对患儿开展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积极考虑其自身健康情况、成熟度以及行为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开展口腔功能训练和腹部按摩法过程中要注意干预时间以及对于强度的控制。以全面适应胎龄较小者以及低体重早产儿,提升早产儿存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本次实验相关研究结果证实:通过口腔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法,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由此可见,经口喂养为一个复杂性高、综合性强,并涉及了多类因素的喂养方法,当前还没有一致性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有效方案。因此,为了全面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进度同时提升其经口喂养时间,未来还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实验,以全面分析不同的口腔运动干预方案联合腹部按摩法具体效果,进而令早产儿喂养呈现出个性化模式,为创建基于循证医学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指南以及规范化管理提供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陶亚琴,马 兰,邓晓洁,等.口腔功能训练联合腹部按摩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4):3479-3482.
  [2] 汤晓丽,杨江兰.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行口腔运动干预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14.7(21):13.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0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