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显微手术、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显微手术、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接收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17)开展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对照组(n=5)接受显微开颅夹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良好率方面,研究组是88.24%,对照组是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期间,介入治疗效果较显微手术更优,其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关键词】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9..01
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因素以颅内动脉瘤破裂为主,通常情况下,伴有相对严重的预后效果。介入治疗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两种方法,及早开展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1]。本课题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采取显微手术与介入治疗效果进行简单分析,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接收的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2~70岁,平均(45.63±10.25)岁;对照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3~69岁,平均(45.59±10.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接收气管插管前身麻醉。对照组实施显微外科手术,通过显微镜,由外侧裂静脉将蛛网膜剪开,分离颈动脉池及外侧裂池,将载瘤动脉全部显露出来,对动脉瘤颈部进行夹闭,与此同时,将硅胶管置入患者脑池内部,多次冲洗,术后,实施颅内降压,并给予预防血管痉挛治疗方法。术中,对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密切观察。
研究组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利用右或者左股动脉穿刺插管及血管穿刺技术进行,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患者动脉瘤分布状况进行观察,置入单纯支架。术后,给予患者3 d低分子量肝素,与此同时,静脉滴注10 mg尼莫地平,每日2次,接受连续2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2]: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及良好。①植物生存:伴有轻微反应;②重度残疾:患者意识清楚,残疾,生活需要他人帮助;③轻度残疾:残疾,但是生活可以自理,需要在外人保护下工作;④良好:生活正常,伴有轻微缺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性并发症,1例患者死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效果良好者17例(100.00%),对照组组患者的预后效果良好者4例(80%)。两组患者预后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伴有出血现象,具有较高的脑血管痉挛及脑水肿等发生率,手术暴露难度较大,极易诱发动脉瘤破裂,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对患者预后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以前多用开颅夹闭,现阶段,血管内介入治疗与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据有关资料显示,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经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良好率方面,研究组是88.24%,对照组是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介入手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等特点,其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
总而言之,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较显微手术治疗更优,其有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解旭鹏,毋 江,王甲光,等.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9):1343-1345.
[2] 邓民强,田仁富,潘 軻,等.血管栓塞与夹闭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11):2275-2277.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1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