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明显较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23,P=0.0396)。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用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针灸治疗;脑血栓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3..01
近几年来,我国脑血栓患者发病率的逐年增长,其主要原因与患者的日常饮食有关,脑血栓病情相对比较严重,且治疗方法较为复杂,容易复发且留下后遗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主要将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6.28±3.52)岁,病程3~11月,平均病程(6.58±1.05)月;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5.98±3.48)岁,病程3~10月,平均病程(6.38±1.02)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补阳还五汤治疗,方剂组成:黄芪
120 g,赤芍5 g,當归尾6 g,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各3 g,随症加减,语言不利者,加入合欢花、天竺黄、石菖蒲各10 g;口舌歪斜者,加入僵蚕、白附子各6 g,全蝎3 g;纳呆者,加入藿香、佩兰各10 g;上肢不遂者,加入姜黄10 g,桑枝30 g;下肢不遂者,加入桑寄、怀牛膝各
30 g;便秘者,加入元明粉、大黄各6 g。用水煎服,1次/d,1疗程为15 d,持续服用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在施针时,根据针灸的基本原理,对相应穴位进行施诊,保证针灸操作的规
范性。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比较,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指标。其中显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且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下降>90%;有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下降>70%;无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分别运用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表示:观察组患者13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5.36%(35/41);对照组患者显效有7例、有效有20例、无效有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85%(27/4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23,P=0.0396)。
3 讨 论
脑血栓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老年疾病,近几年来,随着脑血栓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为言语不清、口眼歪斜、肢体麻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进而导致患者自理能力的丧失,提高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2-3]。由于脑血栓属于难治愈疾病,需要经过长期的持续治疗,所以会带给家庭较大的经济负担。西医治疗是脑血栓的传统治疗方式,在中医上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方式,但是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以及致残
率[4-5]。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的疗效。
本次研究中,分别运用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较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23,P=0.0396)。
综上所述,通过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质量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 俭.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02):150-151.
[2] 段冬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血栓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8,34(03):40-41.
[3] 陈 楠.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01):43-44.
[4] 张艳玲,赵丽霞.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Z1):125-126.
[5] 邵立芬.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6,37(11):1460-1461.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0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