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预见性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参照患者入院编号分组,将我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撷取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24例。研究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心理评分,和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获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改善患者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和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发病原因,和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便秘、吸烟、饮酒等有关。主要症状:突然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上腹部疼痛、发热等[1]。本次研究,撷取近年来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的临床价值。
  1.临床资料、方法
  1.1临床相关资料
  结合病例入院编号,将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撷取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参照组,各24例。两组均通过卫生组织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性、女性各15例、9例;年龄搜集范围44~78岁,平均(61.3±6.6)岁。参照组男性、女性各14例、10例;年龄搜集范围45~75岁,平均(60.8±6.3)岁。两组临床相关数据比较,P>0.05。
  1.2方法
  1.2.1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观察 ,并实行镇静镇痛及抗心律失常处理 。
  1.2.2 研究组接受预见性护理,构建预见性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明确护理路径,秉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的原则开展护理工作。
  预见性病情护理,入院后实行心电图检查、肌钙蛋白检查,然后构建静脉通道,提前准备好急救设备、物品。
  预见性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文化水平进行了解,通过患者可理解的方式沟通,为其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護理措施,以及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等。
  预见性心理疏导,主动和患者沟通,分享以往成功救治的案例,使患者相信我国医疗水平,减轻心理负担。
  1.3观察项目
  1.3.1 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SAS评分、SDS评分,予以观察、记录。
  1.3.2 通过医院制定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分≥90分,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评分60~89分,满意;护理满意度评分<60分,不满意。前2者的总和/100%=护理满意度。
  1.3.3 分别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焦虑心理和抑郁心理评分。SAS评分≥53分,即可判定为存在焦虑心理;SDS评分≥50分,能够评判有抑郁心理。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的临床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数资料率%和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均借助X?检验;计量资料均数差X±S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的对比,均通过t检验。对比数据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对比
  研究组和参照组比较护理满意度,差异性存在,P<0.05。
  2.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在SAS评分、SDS评分方面的对比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性均突出,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方面发生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发病原因和较多因素有关,如:过劳、情绪激动、吸引、饮酒等。临床方面实行预见性护理极其关键,以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一提的是,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利于护理人员合理运用护理程序,客观评判患者的病情,提前明确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3]。同时,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研究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由此表示,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较佳,且可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心理。
  参考文献:
  [1]孔瑞娟.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5):2856-2857.
  [2]汪陵.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3):225-227.
  [3]王灵芝.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4):2145-2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7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