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因此,运用有效的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呈现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焦点。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班级授课制”的核心标志,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在解读《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时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其前提是必须营造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应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真正学会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科中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动态化,做到图文并茂,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听觉感受,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集中起来。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则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大多数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传统的黑板书写、课本及教师的口授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容易开小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设备,如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虚拟动态的知识场景:六只小动物在动物乐园举行骑车比赛,这些车的轮子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形状。屏幕上出现各种车开动的动画,很多车子上下颠簸,车上的小动物苦不堪言,只有坐在圆轮车上的小猴美滋滋的,四平八稳,舒服极了。这时画面突然静止了。学生兴致盎然,在笑声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圆轮的车子跑得既快又平稳,而其他的车子却不能呢?这就揭开了问题探究的序幕。
  二、巧用信息技术,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恰当选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在教学“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拼接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最后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割补变化的具体过程,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画面,不仅形象、生动、有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手脑结合、积极参与实践,高效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好教学的重难点呢?多媒体技术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呢?运用课件演示,首先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地理解了將圆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长方形。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降低了学生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四、巧用信息技术,协助学生释疑解难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用动画制作一只正在开合的扇贝。当这只一张一翕的扇贝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他们结合扇贝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学生学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教师能够及时梳理学生的疑点与难点,实现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个性化辅导,使学生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五、巧用信息技术,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分层、分组教学,根据学习能力水平,推送分层习题与教材;支持个性化辅导,教师推送微课、教学资料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支持师生、生生互动及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交流,力避重复、单一的练习作业,精心设计与安排训练内容。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分三个层次设计了相应的练习:
  A层:填空
  1.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高等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用字母表示为S=(    )。
  2.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 判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
  B层:
  1. 填空。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6dm,面积是8dm,它的高是(    )dm。
  2. 计算下面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2.5cm,高=3.2cm。
  (2)底=6.4dm,高=7.5dm。
  C层:解决问题
  1. 小明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面积是120平方米,量得底是20米,它的高是多少?
  2. 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完成对应层次的作业并进行指导。分层教学、加强个别辅导、举办兴趣小组等形式,可以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认真完成多样形式作业,也可以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内容、要求、进度基本统一的课堂教学,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巧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中师生的互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的局限,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而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学困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学困生“吃不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可营造动态开放、高效互动、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引导性施教的教学氛围,能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能幫助教师更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6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