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安全教育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安全是一切工作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来讲,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重要。根据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日趋严重,涉及范围渐广的特点,从校园安全现状出发,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传统文化融入安全教育的策略,借助传统文化启智学生止定、知静、知安、知虑,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论学校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之要义、师者引导学生领悟真谛之方法,内化学生珍爱生命之观念,叩开安全成长之门。
  [关    键   词]  技工院校;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208-02
   一份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心理疾患,25%情感冷漠,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24%的中小学生曾经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此外,那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技工院校学生来自中学,而且有很多是中学里的问题学生,如果在技工院校做这样的调查,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技校生是祖国未来的工匠,是祖国各行业建设甚至走出国门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在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进行电工、车工、模具等比较危险的专业操作训练,因而会面临很多安全问题。因此,对他们进行校内外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对校园安全的意义
   安全教育并不是一門孤立的教育,透过现象看本质,安全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和学生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教育。要想使学生平安度过在学校的生活,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与时俱进、全面完整的安全教育,启迪学生心智,使学生领悟到安全对社会、集体、家庭及个人的重要性。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播撒学生止定心种
   目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纷繁中既存在着真善美,又存在着假恶丑,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无时不受着社会浪潮的冲击,各种现象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面对这一切,我们如何在真善美和假恶丑混合并存的环境中获得安全?笔者发现,传统文化折射的道理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反求诸己,只要每一个人能做到知行合一,则可以很好地认识事物本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挫折,也能尽其方法解决。中华文化历经上千年,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一脉相承。作为安全教育课教师,把传统文化的安身立命的案例融入安全教育中,能启迪学生心智,让他们学会以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事件,对事物进行本质认识,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取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用积极良好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以此来达到较好的认知,有了认知便能对事物做出是非判断,知不可为而不为,达到避险。
   (二)借传统文化之暖阳,催生学生知静心根
   琴棋书画,乃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能陶冶情操,使人保持乐观情绪,勤奋上进并追求美好的生活。校园安全教育不妨借力此四大瑰宝,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生活的美好。近年来,校园社团的增多,社团活动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可以引导学生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情操,展示才华,形成以“大型活动为主轴,课余活动为阵地,学生活动为特色”的格局,多渠道凸显“文化育人”的特色,打造人文校园,不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百花齐放,一举两得。
   (三)用传统文化传递信仰,萌发学生知安心芽
   传统文化阐述了坚韧不拔、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创新求新、谦虚待人、向上向善等优秀品质。学生时期是学生三观的重要形成期,首要的是学习人格教育和明白生命的意义,倘若学生缺乏信仰、理想和追求,他们何来勇气和智慧面对人生的意外和挫折?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古有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今有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无不时刻提醒我们要有信仰。对于青少年,他们的价值准要做到爱国、诚信、友善。少年强则国家强,一人诚信一人立,天下诚信天下兴;立报国之志,怀爱国之心。校园安全应该显现生命教育的目的,培养青少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遵守法律顾不妄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国家的稳定繁荣稳定、捍卫世界和平努力奋斗。
   (四)抚传统文化之春风,成就学生虑得心果
   作为人,内心强大方能命运坚挺,很多学生,在还没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时,就亲手“葬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实乃可惜。这些人对生命认识不够,缺乏人生信仰。古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假如在日常学习中,融入孝亲、尊师、勤俭、礼让、谦和等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和父母借来的,如果因一时的冲动失去了生命,凭空让家人痛不欲决,于心何忍?百善孝为先,师者应让传统礼仪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启迪他们在挫折中学会安定自若、思虑周全且不躁动不妄动,渡过难关,最后收获美丽的人生。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安全教育的实现方式和路径
   根据教育“基础性、超前性、战略性”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放眼未来教育强国的趋势,立足育人本质,奉行“师道”,站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为传承文化不遗余力,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继往开来,为子孙后代修一条“人生安全大道”,这也是古今教育的共通之行。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铺开。
   (一)理念策略    从学校理念角度看,布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首先要实现价值观“三统一”,即学校领导的价值观、教师的价值观、学校文化模式的价值观三者的统一,使办学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班级理念与传统文化相匹配,使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基本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内核,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滋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凸显“三重”特色,即重文化熏陶、重教学渗透、重实践养成,辐射覆盖校园,以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以浓郁的氛围感化师生,弘扬师道,纠正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偏差,实现师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意识,凝聚价值观共识,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集约策略
   从学生文化管理角度看,集约策略是相对粗放策略而论,笔者认为集约策略是实现教育生态循环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文化呈现百家齐放之态,加之网络飞速发展,不免出现一些粗俗文化、惡搞文化,从学生文化管理的角度看,实现“漫山放羊”变为“赶羊入圈”,实现“粗放培育”到“集约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牧民”的教师,有必要把“羊群”赶进“羊圈”里来,用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代替粗俗肤浅低级趣味的文化,帮助学生练就慧眼,学会思辨,辨证思考,把粗俗文化抵制在心门外,用传统文化的清泉洗心,使学生自觉抵制粗俗文化,形成文化自觉。
   (三)校园个性策略
   从校园文化特色角度看,学校不同于企业、机关和其他组织,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功能,分析自身现状,突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传统文化浸润心灵的功能,抓好校园主阵地,拨好学生心弦,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引领风尚。立足“忠”“孝”“廉”,在校园一角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在校道走廊课室挂圣贤名言和先贤像,在各班课室制作黑板报手抄报等,在广播站播放传统乐曲、诗歌辞赋、善德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忠孝廉主题的影片,学习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感受先进典型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向善的感人事迹,感受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先进精神,增强师生文化意识,呼唤师生文化觉醒。
   (四)以点带面拓展策略
   从扩大范围角度看,以生为面,师为点,课堂为主要阵地,铺开传统文化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师生共学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专业课程、主题班会、流行文化、实习作品、社团活动、学生生活等方面,利用讲座和讨论等方式进行。如开展“学习的苦与乐”“吃苦与成才”“成功者的启示”等的辩论赛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明白“苦与乐”“吃苦与成才”的辩证关系;开展“读一本道德书籍”“讲一个道德故事”“做一件孝顺事情”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孝道、实践孝道、弘扬孝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进行“文化思辨”,内化心灵,慢慢转化为“在地行动”,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和认识时尚,理性跟随时尚,构筑新时代的生活理念,在新时代健康地生活,从而实现师生文化自觉的转化。
   (五)精耕细作推进策略
   从专业课程建设角度看,加强传统文化在学科中的渗透,开发隐形课程资源,让传统文化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在教学中实现现代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可以启迪学智慧。如导入一些历史故事、民族故事、乡土故事、仿生学故事、科学故事等,把脉学生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时候能听闻这些故事并加深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得到有机结合,实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六)风险意识培养策略
   从技工院校实操专业特点看,传统文化关于规则的意识对学生起着举轻若重的作用,通过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要求学生严格行为规范。纵观很多安全事故案例,都源于操作者的风险意识弱,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等,很多当事者违反操作程序一次两次可能没有发生事故,继续错误操作时,悲剧却发生了,这些安全事故看似偶然,其实却是由于风险意识薄弱,不遵守程序操作产生的必然。如果教会学生从内心敬畏风险、敬畏规则程序,必能防患于未然。
   (七)学生自治策略
   从学生文化自觉角度看,引导学生自治,引导社团自觉向传统文化转移靠拢,一步一个脚印,使传统文化在社团中落地生根,是校园文化建设长远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推进社团管理模式创新。授予社团管理权限,实行放权式管理,全面启动“学生自治”,通过扩大学生社团项目,创新社团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
   2.加大社团设施投入。使社团能得到建设资金,活动设施设备和场地条件都能得到日趋完善,为传统文化的扎根提供土壤。
   3.用传统文化代替现代的流行文化。如抓住传统文化的生命线,启迪学生开发戏剧创作,把二胡、琵琶、古筝等融入现代艺术创造中,把历史故事演绎到日常的社团演出活动中等。
   教育千千结,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人社会化的需要,是育人之本,也是学生的安身之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发展要根据学生特征和成长规律,培育学生达到“陶冶情操、磨炼心智、完善人格、担当责任、报效祖国”的人生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有所担当,为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征程夯实基础。让传统文化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吴丽萍,张吉云.安全教育知识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道德法律与人生[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