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按照企业岗位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以统筹培养为主线,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路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3-0091-02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对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群结构、促进职业学校特色成长、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
   从2014年起,在护理、助产、口腔医学技术、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方向)、石油化工技术等11个专业与高职院校实行5 a制“3+2”一体化人才培养,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5 a制“3+2”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生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三二分段”管理方式,即前3 a按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由中职学校负责具体教学和管理,后2 a转入高职院校,按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由高职院校负责具体教学和管理。在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中,尝试做好4个方面的衔接。
  1.1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升学机制等方面都做好衔接。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即中职培养的人才与高职培养的人才要有延续性和层次性。以护理专业为例,从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实际就业岗位看,普通中职毕业生主要面向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及民营医院,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必须满足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岗位的工作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基本的护理技能,特别是要加强社区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在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基础上,要向综合职业能力递进,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实施整体护理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1.2 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衔接
   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建设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近年来,着重组织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对护理、口腔医学技术、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并制定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首先以职业能力主线,结合调研结果和企业意见,确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确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要素相对应,把传统独立的中高职相关专业各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按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坚持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课程建设。从2015年开始,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3+2”中前3 a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改革试点,实行循序渐进三段式实习实训,即认知实习、认职实习、顶岗实习3个阶段。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周,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了解工作环境,感受工作内容,坚定职业理想。认职实习是在专业课学习的各个学期,企业派师傅指导学生进行各专项生产技能的培训,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顶岗实习是在学生完成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后,进入企业独立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经过顶岗实习并经企业考核合格后,进入高职继续深造学习。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与骨干人员讲授专业知识,学生以学员、学徒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课程标准开发中坚持需求引导,吸引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着力解决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的问题,实现全面衔接、系统贯通。
  1.3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及管理模式衔接
   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培训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学生学满3 a并经考核合格,方可转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高职选拔以考试形式进行,选拔课程由高职院校指定,中职学校组织实施,再由高职学校考核认证。在考核中重视过程化管理,鼓励中职学生在中职期间积极参加专业认可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可以优先录取或免试入学。高职院校牵头,定期组织教学衔接研讨,共同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高职教师每学期初在一起进行集体教研活动,共同备课,促进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减少教学消耗,提高教学效益。
  1.4 中高职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衔接
   以建立健全教师业务考核、教师进修管理、教师培养3 a行动计划等制度和政策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完善学院教师实习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2 a到企業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在医学技术系设立了赫广大师工作站作为人才培养阵地。赫广是目前国内数字化口腔设计制作方面领军人物,设立大师工作站可以发挥好大师传技艺、大师带高徒、大师带教师的作用。
  2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是在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中,教学计划制订的主体仍然是高职院校,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与中职生源的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匹配;二是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缺少对教学计划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总结,不利于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加以纠正和完善;三是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不完善,缺少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予以完善。一是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院校及企业、行业协会,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研讨和制订中高职一体化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3+2”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打破原有中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课程结构,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制定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无缝对接。三是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高职提前介入中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行质量监控前移。通过建立中、高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网络,实时进行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及时进行教学指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建立完善的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杰.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8):122.
  [2] 刘哲.关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4(19):25-29.
  [3] 齐守泉.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政策诉求[J].教育与职业,2013(1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