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而数学教学的中心就是问题。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应用驱动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和原动力,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法;应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遵从了新课改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去分析、解决和反思问题,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容易进入状态,学习效率更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也能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下得到提升。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要点是教师要依据实际事物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数学知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1.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的跨越障碍
  抽象性思维是学习数学科目必须具备的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运用已知概念对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是人们能用表象表现出来的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不同的是,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起点进行的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以人们能够感觉到或者是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进行的思维。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表现,抽象思维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都是用具体的数字来指代的,这些指代远远超越了人们能够运用感官或能想象到的事情所认知的层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外界的认知常常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因此对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的跨越存在障碍,需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克服。
  2.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缜密复杂的逻辑性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较强,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才能更加正确、合理地思考问题,通过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再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采用科学的逻辑方式,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逻辑性思维不仅仅是学习好数学学科的基本能力,也是其他学科所需的。尽管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了一定的基本常识,但是面对数学的定理来推论复杂结果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具体的命题中,面对要求逻辑性较强的命题时,学生往往因為欠缺缜密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望而止步。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
  1.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知识的传授型转变为未知知识的引导者,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传道、授业和解惑上,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将教师讲授的知识搬运在自己的脑海中。长久下来,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意识、思辨意识低,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自新课改以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途径只有传授学生适应问题,提倡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要适应学生的自然本性,要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所以,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且学习数学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而学生在教师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下进行数学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2.学生的角色转变
  新时期的学生已经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传统教学课堂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长久下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学生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对未知事物好奇心加强,他们只有自己去经历答案的探知过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学生角色的转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他们参与了教学过程,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牢靠。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年幼的时期就养成主动好学的习惯,培养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做好了铺垫。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法的应用
  1.问题来源于生活
  自新课改以后,编制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问题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这些问题是该阶段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例如:在一年级的教材中,用的素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排队买票,学生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问题。选课内容越来越遵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数学的意义被正确地反映出来。问题来源于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够很快地在脑海中展现有关生活实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数学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能够更加简单,学生对于生活有关的材料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小学《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如果教师直接进入操作探索阶段,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并且教师直接进行教学,课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引用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六一活动时,需要分糖果给班级里的学生,用两顶帽子装好交给班长和副班长,这两顶帽子的帽檐一样大,可班长的帽子比副班长的高些,那么两位班长拿的糖果是一样多吗?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教师引入的实际问题,会对问题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掌握知识。
  2.问题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是对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并不断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之后,然后在学习分数化为小数的知识的,提出分数的分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面对这个探索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再引导学生对这一见解进行验证,看答案是否正确。这样的学习过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教学氛围浓厚,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数学知识,也感染了其他同学,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对未知的事物比较好奇,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遇到新的问题会充满活力,尤其是在得到正确的答案以后,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能得到增强。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正确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今后学习知识的一项本领,一生都会受用。
  参考文献:
  [1]马丽辉.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53.
  [2]李晓宇.小学数学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J].读写算:教师版,2017(6):29-30.
  [3]吕品.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6(35):65.
  [4]钱冠洲.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文理导航,2016(3):41.
  作者简介:黄月秋(1997—),女,壮族,广西大化人,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