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课本诗,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爱莲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为宋代周敦颐所作,是一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的散文佳作。教学中以赏析“莲”的形象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赋予莲的君子之德。运用课本诗及富有趣味的问题提示,以诗探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高尚道德情操。
  【关键词】课本诗 思维 翅膀 君子之德
  一、背景介绍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故前几年的山东中考语文试题仅限于积累层面。但课标同样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所以近几年的中考逐步涉及古诗文鉴赏。
  这节《爱莲说》是2017年评选出的一节省级“一师一优课”,旨在摸索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爱莲说》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厚。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文言知识积累,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不难;然而要让学生充分领会作者赋予的莲的君子之德,却不是一件易事。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而课本诗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案例呈现(屏显略)
  引导1:
  因为莲的形象特别美好,老师按捺不住赞美它的热情,写了一首小诗,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过有个词,老师还没想好,请大家帮我想想。
  生1:质朴,因为莲“濯清涟而不妖”,它固守本色,体现了一种质朴之美。
  生2:纯洁,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没有被沾染,让我领略到一种洁身自好之美。
  生3:高尚,因为莲是花中君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很谦虚,很正直,没有杂念。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两句。《论语》中说君子“群而不党”,就是说君子能和别人和谐相处却不结党营私。你看莲花是不是特像一个君子呀?
  生3:是,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觉得它特别庄重,有君子气度。
  师:说得真好!《论语》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莲花就像一位自重的君子,让人敬佩。
  生4:高洁,高尚而纯洁。
  师:你把他俩的意见给整合了,很聪明呀!高洁,更全面一些,那就用“高洁”了!
  插评:一首课本诗,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搭起了梯子。莲对每个人的触动点不一样,课本诗中,故意留出一个空缺,实则是引导学生自主思索莲的品质。
  引导2:
  “是谁,给了你这样高洁的灵魂?”你们觉得是谁呢?
  生5:我觉得是周敦颐,《爱莲说》是他写的嘛。
  师:你很实在,爱说实话。
  生6:我觉得是莲自己,因为她清新秀丽的外形很容易让人想到君子的美德。
  生7:既是周敦颐,又是莲自己。
  师:你又把它们给整合了,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7:莲的外形与周敦颐的品德有共通之处。
  师: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周敦颐面对的一株狗尾巴草,他会联想到君子之德吗?
  生(笑):不会!
  师:如果是一个品质恶劣的小人面对莲花,会不会在心中涌起高尚的君子之德呢?
  生:不会!
  师:可见,正是莲花清新秀丽的外形,与作者心中高尚的君子之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让作者写出了如此精彩的文字。文如其人,在这里,文品与人品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能理解吗?
  插评:“是谁,给了你这样高洁的灵魂?”这一追问,巧妙地引领学生思索作者与莲的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周敦颐爱莲的原因,设计水到渠成,尽显匠心独运。
  引导3:
  老师的诗中不但写了莲花,还写了菊花和牡丹,你觉得本诗中的菊花和牡丹的形象是否符合课文中作者对他们的定位,为什么?
  生8:我觉得您写得很好。
  师:谢谢!初次写诗就得到了你的肯定,那就请你具体地夸夸我吧!
  生8:您写的菊花是“悠然摇曳,悄然开放”,课文中说它是“花之隐逸者也”,我觉得很像;课文中说牡丹是“富贵者”,您写的牡丹是“姹紫嫣红,铺天盖地”,很有富贵气象。
  插评:此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入,作者爱莲,为何还要写到菊花和牡丹,周敦颐和课本诗分别是如何给它们定位的?这既是学生不太注意的问题,也涉及到本文所用的写作技巧。这样一来,就把课本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引导4: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志趣高洁的周敦颐是如何看待“隐逸者”与“追逐富贵者”的呢?
  师:就一个字,可是很珍贵呀!大家根据提示讨论一下吧!
  (学生开始讨论,2分钟后,举手回答。)
  生9:作者好像比较赞赏“隐逸者”,讨厌“追逐富贵者”。
  师:何以见得?
  生10:因为作者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前,叹了一口气:“噫!”那就是说他在为爱菊的人少和爱牡丹的人太多而遗憾。
  师:说得太好了!作者既为洁身自好者太少而叹息,又为追逐富贵者太多而叹息。而那句“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也表现出这种感慨!
  师:既然“菊花”和“莲花”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洁身自好的象征,那么他为什么会喜欢“莲”而不爱“菊”呢?或者说,“菊”的品质与“莲”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生11:作者说“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觉得菊花虽然洁身自好,但它是藏起来的,“悠然摇曳,悄然开放”嘛;而莲花不是这样,它是“洁净地穿越了污泥”“出淤泥而不染”的。
  师:也就是说菊花是以逃避的方式坚守自己的纯洁,而莲花则积极地穿越污泥,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那份高洁,在大红大紫的俗世中以一种进取的姿态站立成了“一种别样的美丽”!
  插评:从学生惊讶的表情即可看出,文中的“噫”是被学生所忽视的一个字,然而它又的确意蕴丰富,教师的点拨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引导5: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大胆地提出来,我们共同思考解决。
  生12:老师,我有个疑问,我觉得周敦颐写《爱莲说》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表明自己爱莲、赞莲的态度吧,那他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生13:我觉得文中的花已不仅仅是花,作者是想通过对莲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花品,從而表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师:以花喻人,假托莲花来言说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教师板书:托物言志)
  生14:为什么还要写到菊和牡丹呢,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5: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莲的主角地位,菊和牡丹是配角,起到陪衬的作用。
  师:你很有导演的潜质。“菊”和“牡丹”起到衬托的作用。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师板书:衬托)
  插评:这是在学生对文章全面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跳出文本,站到一定高度从技法上进行的一个理性小结。
  总评:教师的点拨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使得学生体会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与发现的喜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作者心灵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的心灵在共鸣中活泼起来,而这首课本诗就很好地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