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实验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8-0037-02、
  引    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已从资本重心转向知识创新重心,创新能力的表现和创新素质的具备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应时代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素质的主渠道。作为化学教师,我们除了传授给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为创新教学奠定基础,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创新教育的田野上与学生“共舞”。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强化思维训练为核心,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接受、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1]”在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向教师陈述观点,而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往往是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加自信心的动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其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我们要始终做一个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培养者,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优化教学设计,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将教学的着眼点由三维教学目标转移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来,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并合理组织教学,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探究、摸索、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疑趣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设计[2]。
  例如,在“铁和铁的化合物”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创新教学设计:组织学生收集生活及生产中所用铁和铁的化合物的实物和样品→引导学生把收集的样品和实验室提供的药品进行探索实验→综合整理实验数据→归纳铁和铁的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最后深化铁离子的氧化性和铁离子的水解。这一过程把学习的主動权交还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了观察、调查、操作、思考、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主动而富有成效地学习,把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让“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有机地统一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科学的知识与规律产生强烈的探索和拥有欲望,并且产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乃至造福人类的动机时,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3]。
  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笔者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问题的讨论,能够逐步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上述案例中,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心理悬念,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最后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优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事实依据,还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运用已有知识在实验中进行思考和讨论,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其探索问题的独立性。例如,在教学Al(OH)3的性质时,课堂演示Al(OH)3溶于NaOH溶液的实验后,笔者提出问题:Al(OH)3能否溶于氨水?能否溶于Ba(OH)2溶液?能否溶于Na2CO3溶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再让学生结合实验进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结论不符的意外结果,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结论的怀疑,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重做实验,敢于怀疑、挑战和想象。例如,Cu跟浓H2SO4反应时,铜表面变黑,这一现象教材中并没有阐述,这黑色物质是什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以此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结合观察和思考,掌握通过对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获取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学会主动而积极地探索,激发创新欲望。
  五、强化学法指导,设疑探索突破思维定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式,习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思考新问题。思维定式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如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使人迅速地从“知识库”中提取已掌握的知识,迅速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效率;但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产生一种“负迁移”,妨碍学生变化角度及重新选择思维路线。不克服这种定势心理,思维就不活跃,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例如,在教学“Na的化学性质”时,笔者先演示Fe置换CuSO4溶液中Cu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试验现象,之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铁丝很快变红?”“如果将金属Na放入CuSO4溶液中呢?”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铜的结论,此时笔者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反应,得到了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没有红色的铜析出,而是蓝色沉淀,这让学生既惊讶又疑惑,新旧知识间产生了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此时,笔者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各种知识的碰撞中发现问题,提出新设想,从而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法渗透,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所遇到的新事实和新形象,及时改变原来的想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六、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训练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科学素质。
  例如,在原电池教学时,教师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及实验现象;在教学酯化反应时,利用多媒体模拟含氧的同位素18O的乙醇跟乙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18O的乙酸乙酯,从而使学生直观地发现羧酸提供羟基而醇提供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设思维的台阶,让学生的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简单的已知”迈向“复杂的未知”,让学生主动探索,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    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3]。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许应花.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88.
  黨双彩.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0(08):93.
  作者简介:李庆(1981.10—),男,江苏南京人,现任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教务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首届中小学教坛新苗,苏州市吴江区中小学教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吴江区教学能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