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及社会支持对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本科)抑郁情绪现患率和分布情况,分析其发病影响因素,为医学院校大学生(本科)抑郁症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某本科医学院校共399名医学生进行SDS抑郁自评表以及针对家庭和社会支持两类抑郁相关因素设计的问卷调查,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数据分析采用二元logical回归分析。结果: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539%、8.020%和1.754%。二元logica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强势性格、他人支持和遭受外界歧视等因素与医学生抑郁症相关性较高。结论: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均为医学学生(本科)抑郁情绪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医学生(本科);抑郁情绪;危险因素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续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伴有长时间缺乏快感、食欲不振、沟通障碍以及失眠多梦等现象,是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医学生(本科)抑郁情绪患病率及相关暴露因素的调查可为抑郁症防治工作开展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小组特对安徽省某医科大学399名医学生(本科)进行抑郁情绪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抑郁情绪目前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近年高校学生不断攀升的自杀率有直接影响[1]。由于学习年限长、学业负担沉重、就业要求高、社会竞争激烈以及医患矛盾严重等原因,医学生已成为抑郁症的高危人群[2]。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安徽省某本科医科院校(五年制)共399名医学生,其中,一年级102名,二年级92名,三年级94名,四年级67名,五年级44名。
  (二)方法
  1.测评表
  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包含20个项目,每项有偶尔、有时、经常和持续四个时间频率等级,适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SDS标准分=[总粗分×1.25],在我国人群中以SDS标准分大于等于50表示有抑郁症状,SDS标准分范围分为53~62分、63~72分和大于72分三个等级,分别表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
  2.调查问卷
  自主设计的“抑郁影响因素表”,收集所有受试者按照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项的情况,统计检出抑郁情绪人群各选项填写的结果,分析目标人群抑郁情绪的相关可能影响因素,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父母强势性格、家人沟通、家族抑郁病史、经济问题、父亲学历、他人支持、大学人际关系、遭受外界歧视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16个项目。
  3.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Epi Data软件,计算全体受试者SDS量表的标准分;统计不同抑郁程度人群对于抑郁因素调查表中各项目选项的选择情况。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意义。
  二、结果
  (一)抑郁情绪检出情况
  1.检出率
  在安徽省某所医科院校学生参与调查的总数399人中,检出阳性人数101人,总检出率为25.313%,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539%( 62/399)、8.020%( 32/399)、1.754%( 7/399).
  2.受检人群基本特征
  在参与检验的目标人群中,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在男女性别、年级、家族抑郁病史、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地和独生子女之间特征经X2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二)抑郁相关影响因素与抑郁情绪相关性分析
  将研究的16个因素项目进行赋值后,经X2检验显示家庭因素中家庭关系、父母强势性格、家人沟通、家族抑郁病史、经济问题和父亲学历等6个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中他人支持、大学人际关系、遭受外界歧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4个因素一共10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三、讨论
  近年来,精神心理问题造成的相关恶性事件在高校频发,在引起自杀行为的心理障碍疾病中,抑郁症是重要的病因,世界多国临床精神病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以及社会学家一直致力于不同人群抑郁症患病率和相关暴露因素的研究[3]。医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十分特殊,不仅要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4-5],还要承受社会对于医生一职的特别期待。近些年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更是增加了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卢德维( LudwigA B)等人[6]等结合团队的研究数据,研发出检测软件,主要目的为多角度检测公众的幸福水平,其主要检测人群为医学生。由此可见,针对医学生抑郁症发病率和相应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抽取安徽省某所医科院校共399名医学生(本科),利用SDS量表和自行设计的“抑郁影响因素表”,针对16个抑郁相关影响因素展开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cal回归分析。研究对象代表性优良,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安徽省本科醫学生真实抑郁情绪发病情况,对了解全国范围内医学生的抑郁情绪现状有重要参考作用。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5.313%,与周晶晶等[7]21.36%结果接近,相互佐证,高于马慧等[8]15.83%等的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中男性发病率为27.429%( 48/175)、女性发病率为23.661%。( 53/224),男女性抑郁情绪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周晶晶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对近年来多个抑郁情绪检出率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50.9%,差别较大[9-11]。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医学专业本身的特点,由于专业学习任务更为繁重,致使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群体。此外,不同的调查时间、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参与研究的样本量和选择的样本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也是检出率存在差别的原因。   本次调查显示,医学生(本科)抑郁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家庭和社会支持两大类。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生存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对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12]。家庭关系和谐与否、父母强势的性格、与父母倾诉沟通有无障碍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看重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父母的强势性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父母的暴力教育、严厉惩罚、拒绝认同、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等过于强势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和安全感,更容易产生压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13]。与此同时,与父母存在交流障碍、缺乏良好有效沟通的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危险性较其他学生更高[14]。社会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缺失或不良的社会支持将引发持续的抑郁心理,与其他同龄青少年相比,缺乏社会支持的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同龄青少年[15]。高校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就是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如果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存在障碍,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學生主要以寝室和班级为基本活动单元,能否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日常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和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少数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存在交际障碍、心理调节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同学关系恶劣,难以融入集体,长此以往,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增加了抑郁症患病风险[16]。本次研究数据表明,有受他人歧视经历的学生抑郁症检出率高于同龄的其他学生。被歧视者往往会强化外界的歧视态度,产生比他人实际歧视更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17]。承受来自他人的歧视对待,会使处于心理和自我认知建设关键时期本就敏感的青少年学生更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孟丹丹.中国高校连发自杀案忧郁症是主因[N].联合早报,2010-05-10
  [2]黄玫蕾.关于医科专业院校学生抑郁症预防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108-110
  [3]史俊芳,师建梅,田文婧,等高校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调查及体质辨识[J].山西中医,2018 (5):50-52
  [4]Azad N, Shahid A, Abbas N, et aI.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Medical Students of a Private Medical College[J].J Ayub Med ColIAbbottabad, 2017(1):123-127
  [5]Rehmani N,Khan Q A,Fatima S S.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Students of a Private Medical School in Karachi, Pakistan[J].PakJ MedSci, 2018 (3): 696-701
  [6]Ludwig A B,Burton W, Weingarten J,et aI.Depression and Stress Amongst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J].BMC Med Educ,2015( 15):141
  [7]周晶晶,朱雪泉,周佳,等.北京高校大学生人群抑郁症筛查研究[J].中国医刊,2018(7):815-818
  [8]马慧,杨超,刘娜,等.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对应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9( 2):179-191
  [9]唐慧,丁伶灵,宋秀丽,等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5):965-969
  [10]杨雪花.3744名大学新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6):499-501
  [11]义梅,张剑.大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6):582-583
  [12]王英慧.大学生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4(2):10-11
  [13]张静.不同抑郁情况下大学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 5):64-69
  [14]陈润滋,熊梦昀,张拓红,等.安徽某大学医学生家庭情况对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 (10):1253-1254
  [15]马静静.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研究现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16):249-250
  [16]董娜.校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和预防途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54):597-602
  [17]徐晖,李栓荣,李峥.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感知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 (10A):3281-3283
  第一作者:戎志( 1998-),男,安徽阜阳人,研究方向:卫生检验。通讯作者:余立,姚余有,吴繁荣姚余有( 1966-),男,安徽黄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精神疾病防治,yaoanqi71 @aliyun.com。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810366009)的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5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