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世界产业融合与国际化发展,各种各样的国际先进技术和教育模式被我国很好的应用与借鉴,这其中也包括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享誉世界,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工业化進程的发展。本文将通过阐述德国职教模式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模式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9(b)-0217-0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市场的产业融合,国际竞争格局也出现了十分巨大的变化。我国正处在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制造业的转变的重要阶段,需要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专业技术工作者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德国作为一个原材料缺乏的国家,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之一,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其特有的模式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被称之为“双元制”或“双轨制”,与中国部分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被迫选择职业院校不同,德国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结束小学基础教育后,既可按部就班选择进入普通中学,大学继续深造,也可选择进入职业中学,专科院校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所谓的“双元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人才,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负责公共课和理论知识的教授。企业负责提供专业设备和岗位接收学生实训,并配备专门的技术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企业除了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生活补助和津贴外,也要为学生购买劳动保险,疾病险和意外事故险,学生与企业工人享受同等假期,毕业后即可成为该企业的员工。学生通过考核后,可获得“双证”认证,除了领取学校发放的毕业证,同时可以获得AHK(德国工商总会)颁发的技术认证证书。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受法律保障,另外德国的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产业合作委员会”,来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双元制教育体系无论对政府、学生还是企业来说都是双赢,企业能够选择性的培养他们需要的熟练性人才,减少招聘成本。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企业的员工,为企业提供生产价值,减轻了培训相关支出费用,而且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如: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年轻学生的高度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灵活性,社会低失业率,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等等。绝大多数教育家和企业家认为德国产教融合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超前的教育“思想”,同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相比,工厂实际操作环境增强了学生与市场的沟通,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环境,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
  2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发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比2017年增加29所,普通专科招生368.83万人,比2017年增加18.09万人;毕业生351.64万人,比2017年增加14.82万人。2019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宣布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院校学生激增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不少压力,加上我国国情、教育体系与德国大不相同,不可直接照搬这种模式,但我们可以从这种成熟的体系中借鉴一些利于我国职教改革的相关经验。
  2.1 加大国家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德国的职业教育大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德国的失业率在欧盟所有国家中是最低的,职业教育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每年有160万学生主动接受职业教育。而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有偏见,认为只有差生才去职业院校,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因此国家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管理,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改变职业教育的社会刻板印象。
  德国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我国也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法律支持,制订相关法律,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政府部门也可颁布一些鼓励政策或激励制度,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当中。例如,接受学生实习的地方企业可以免交部分税费,或给予企业相应的实习补贴。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银行适当放宽贷款政策等。对于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系统的员工培训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借助大型企业的课程和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2.2 改变教育重点,注重能力培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进行更多的专业性职业技能训练,拓宽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性,帮助他们迅速的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力,毕业后顺利实现从企业培训到企业雇佣的平稳转变。其教育体制的本质是就业导向,这种教育模式的评判标准就是就业,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的转化为市场劳动力,对劳动力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成绩导向,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毕业生和市场脱节,导致企业没有符合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可用,而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因此中国的职业院校,要改变过去的课堂中心,成绩中心模式,大力加强教育和就业的联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独立学习,自我革新,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寒暑假和企业“用工荒”期间,鼓励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同时加深他们对工厂实际生产车间的认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密切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只要学生顺利通过相关考核,毕业后就能在培训企业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   2.3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出現调整,许多传统产业不断消失,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定要满足实际市场的需要。在德国,职业学校必须根据AHK(德国工商总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中心提出的要求随时调整课程计划,优先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我国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合作开发实训课程和实训教材,培养能够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2.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德国的职业技术专任教师,除了取得相应的学历,获得职称资格以外,必须有3年的校外企业工作经历。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优秀教师不愿意从事职教行业,近几年部分学校大力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毕业即成为老师,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因此,我国近些年也提出要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同时具备实操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对于优秀人才引进也要摒弃过去的“唯学历论”,可以从企业一线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另外可以制订相关鼓励政策,例如设立实践教学基金,或将企业实践经历纳入到职称评审考核标准之中,提升教师自我革新,自我进步的积极性。
  2.5 改变考试考核标准
  考试考核能够有效检验职业教育质量,也是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德国的“双元制”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课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在德国,毕业生除了参加学校的理论考试,也要通过企业设定的实践技能测试。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以试卷考核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模式单一,不能全面评价学生能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将实践技能的考核加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当中,鼓励学生考取国家认定的技术资格认定证书,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0(1):78-80.
  [2] 邹豫荣.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34-39.
  [3] 陆俊杰.德国“双元制”与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异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52-55.
  [4] 洪贞银.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0(5):147-149.
  [5]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