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苓散加减联合中医治疗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的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证型为痰湿内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采用五苓散加减联合中医电针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中医证型为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用中医电针技术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49%,较对照组76.60%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证型为痰湿内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采用五苓散加减联合中医电针技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五苓散加减;中医电针技术;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3..01
  高脂血症指的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或脂肪摄入过量引起的病症,其发生为心、脑等重要脏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危险因素[1]。他汀类药物为治疗高脂血症的公认药物,调脂疗效确切,但仍旧存在肾损害、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中医辨证分析指出,高脂血症属于痰湿型病症,在应用中医方案治疗中,应以痰湿论治以及运脾祛湿为原则。为进一步探讨高脂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94例中医证型为痰湿内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应用五苓散加减结合中医电针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中医证型为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39~68岁,平均(54.34±2.37)岁,病程3~11年,平均(6.84±2.24)年,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41~67岁,平均(53.87±2.41)岁,病程4~12年,平均(6.79±2.31)年,组间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以清湿涤痰、温阳化气、祛浊降脂为原则。依据中医辩证理论,采用中医电针技术治疗,首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取天枢穴、脾俞穴、太白穴、肾俞穴、中脘穴、中极穴、太渊穴、合谷穴、足三里、丰隆穴、上巨虚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应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穴位,得气后应用泻法,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度,针刺穴位后均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连接电针仪,以5 Hz频率应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程度为宜,持续治疗30 min,隔日治疗1次[2]。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方剂内容包括:桂枝10g,茯苓、猪苓、白术各15 g,泽泻15~20 g,患者合并面目虚浮、倦怠乏力应补气健脾利湿,酌情增加党参15~30 g,增加黄芪15~30 g;患者合并痰多则清热化痰,酌情增加胆南星、竹茹、枇杷叶各15 g左右;合并恶心患者则增加橘皮、荷叶各10 g,增加生姜3片。方剂药物均用水煎煮为200 mL汤剂,分早晚两次温开水送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显效:TG降低40%以上;有效:TG降低20%以上但不足40%;无效:TG降低不足20%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显效例数及比例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49%,较对照组76.60%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范畴内,患者的症候表现包括:舌苔白腻、舌质暗、脉象沉滑等,属于湿热凝痰、痰湿阻络,治疗中應以痰湿论治为主。电针有助于促进机体中动脉血液循环改善,促进血脂黏稠度降低,五苓散加味的功效包括活血化瘀、祛湿化痰以及疏肝利湿等,方剂中的泽泻在动物模型研究中被证实有改善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血脂清除。本次研究中采用五苓散加减联合中医电针技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1.49%,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进一步证实了痰湿内阻型高脂血症患者采用五苓散加减联合中医电针技术治疗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戴明球.中医健脾清肝法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86-87.
  [2] 王士兵,王永年,徐珑嫣.等.降脂颗粒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4):3808-3809.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