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基于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分析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其面积结构调整。[方法]在分析2016年宣城市耕地利用和粮食生产情况基础上,确定能发挥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以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小麦玉米区域试验的产量为基础,计算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结合主要粮食作物面积构成对比分析,提出粮食面积结构调整建议。[结果]全市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8 457.10 kg/hm2,比2013—2015年的粮食实际平均单产高3 089.66 kg/hm2;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86.66万t,比2013—2015年粮食平均总产高68.19万t。全市粮食面积潜力36.1万hm2。面积结构调整可考虑“提高稻谷、稳定小麦、适量增加玉米和大豆”。[结论]2016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可通过结构调整,使粮食面积中稻谷占74%、小麦占18%、玉米占4%、大豆占2%。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农业普查资料;宣城市
  中图分类号 S-9;F 326.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1-023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1.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f Foo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Xuancheng City—Based on the Thir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Data
  HU Feng
  (Xuancheng Plantation Bureau, Xuancheng, Anhui 242000)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thir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in 2016, th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ts area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Xuancheng City were analyzed.[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food production in Xuancheng City in 2016, determine the planting system that can exert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climate resources, and calculate th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Xuancheng City based on the high yield production project of rice and the yield of wheat and corn regional trial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rea composition of main food crop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adjustment of grain area structure.[Results] The average grain yield per liter of the city was 8 457.10 kg/hm2, which was 3 089.66 kg/hm2 higher than the actual average grain yield in 2013-2015.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was 1,866,600 tons, which is the average grain output of 2013-2015. The height is 681,900 tons. The city’s grain area potential is 361,000 hm2. Area structure adjustment can consider “improving rice, stabilizing wheat, and increasing corn and soybeans in moderation”.[Conclusion] In 2016, the city’s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 rate was 0.63, and the grain production potential was large. Through structural adjustment, rice in the grain area accounts for 74%, wheat accounts for 18%, corn accounts for 4%, and soybean accounts for 2%.
  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Structural adjustment;Agricultural census data;Xuancheng
  糧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1]。当前粮食生产发展仍面临 “资源约束趋紧、产品结构性紧缺、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等挑战[2]。安徽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中国农业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占重要地位。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粮食生产有一定区位优势[3]。分析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其结构调整方向,探讨粮食产能提升、优化粮食产品质量、促进粮食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4-10],结合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分析了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和面积结构调整情况,并提出发展对策。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6年宣城市耕地利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稻谷单产数据来源于2013—2015年宣城市稻谷高产创建核心区,小麦单产数据来源于2013—2015年通过安徽省审定“春性”品种公告,玉米单产数据来源于2014年宣城市玉米品种试验[11]。粮食实际单产来源于宣城市统计年报,为2013—2015单产的算数平均数。使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运算、制表和作图。
  1.2 粮食生产能力计算
  分析2016年宣城市耕地利用和粮食作物生产情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制度(表1)。考虑计算结果的实用性,各粮食作物单产能力计算采用近3年(2013—2015年)宣城市稻谷高产创建项目核心区产量的算数平均数、2013—2015年安徽省审定春性小麦品种区试产量的算数平均数(6 750 kg/hm2)、主栽玉米品种2014年宣城市试验产量(8 310 kg/hm2),以此为基础计算耕地粮食单产能力,进而确定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
  1.3 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实际产量的对比分析
  以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指耕地的粮食单产能力与粮食实际单产的差值)和“生产能力开发率”(指耕地的粮食实际单产除以粮食单产能力)来分析宣城市及辖区县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的差异,计算公式如下[5]:
  Yi=Yp-Ya(1)
  I=Ya/Yp(2)
  式中,Yi表示该区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I表示该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率;Yp表示该区耕地的粮食单产能力; Ya表示该区耕地的粮食实际单产。
  1.4 粮食作物面积与结构调整分析
  根据种植制度和耕地利用,计算宣城市粮食面积潜力。分析2016年粮食作物面积构成,在与2006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比较基础上,提出粮食作物面积结构性调整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宣城市(117°58′~119°40′E、29°57′~31°19′N),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地处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之一。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有高温干旱、洪涝和低温冷害;病虫草害有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稗草等。
  2.1 宣城市2016年耕地灌溉情况分析
  由表1可知,宣城市2016年耕地面积24.825万hm2,其中宣州区占35.44%,郎溪县占17.29%,广德县占17.24%,泾县占11.25%,宁国市占7.07%,旌德县占6.43%,绩溪县占5.28%。灌溉耕地面积14.327万hm2,占全市耕地的57.71%,其中宣州区5.163万hm2(占其耕地的58.69%)、郎溪县2.56万hm2(占其耕地的59.68%)、广德县2.743万hm2(占其耕地的64.10%)、泾县1.75万hm2(占其耕地的62.77%)。灌溉耕地是实际耕种的耕地,且由于有灌溉设施、有水源,正常气候下灌溉保证率高,对粮食作物生产季节性用水需求有利。因此灌溉耕地数量对粮食作物面积多少、产量高低起重要影响作用。稳定粮食生产需提高区域灌溉耕地种粮比例。
  2.2 2016年宣城市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由表2可知,2016年宣城市粮食播种面积22.071万hm2,其中宣州区(占40.63%)、郎溪县(占21.16%)、广德县(占17.20%)、泾县(占9.59%)4地粮食面积共占88.58%。因此,可将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作为全市稳定粮食面积的重点区域,泾县作为可发展区域。
  从粮食作物面积构成看,稻谷面积占71.92%(15.874万hm2),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小麦面积占21.14%(4.665万hm2),排第二位;玉米面积占3.01%(0.665万hm2),排第三位;大豆面积占1.82%(0.402万hm2)。因此,宣城市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可主抓稻谷,兼顾小麦和玉米,适量搭配其他粮食作物。其中宣州区、郎溪县、广德主抓稻谷,兼顾小麦;泾县主抓稻谷,兼顾小麦和大豆;宁国市主抓稻谷,兼顾玉米和小麦;旌德县主抓稻谷,兼顾玉米;绩溪县主抓稻谷,兼顾玉米和大豆。
  2.3 2016年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2016年宣城市单位面积耕地粮食平均單产能力为8 457.10 kg/hm2,比2013—2015年的粮食实际平均单产(5 367.44 kg/hm2)高3 089.66 kg/hm2,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宣城市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86.66万t,较2013—2015年粮食平均总产(118.46万t)高68.19万t。宣城市和辖区县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粮食单产能力、单产增产潜力、生产能力开发率的计算结果见表3。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2.071万hm2)基础上,使单产提升5%到5 635.81 kg/hm2,则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7,总产可达124.39万t;若提升10%到5 904.18 kg/hm2,则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7,总产达130.31万t。这与2018年宣城市粮食生产水平相当(面积21.845万hm2、总产129.14万t、单产5 911.65 kg/hm2),说明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可达0.7。保持单产5 904.18 kg/hm2不变,将粮食播种面积(22.071万hm2)提升5%到23.175万hm2,则总产为136.83万t;提升10%到24.278万hm2,则总产为143.34万t。由此可见,宣城市粮食产量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辖区县间粮食单产能力也有一定差异,其中 “稻-麦”轮作为主的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粮食单产能力与全市平均值相当,在8 500 kg/hm2左右。泾县粮食单产能力最低,为7 454.56 kg/hm2,而其2013—2015年粮食实际平均单产4 470.32 kg/hm2也是宣城市最低,总体趋势一致。以一季稻为主的宁国市、旌德县、绩溪县粮食单产能力较高,在9 000 kg/hm2左右,但其面积扩大空间有限。而其他地区的粮食作物轮作、连作可以增加年度粮食播种面积,对稳定粮食生产有利。另外也说明粮食单产能力和区域粮食生产条件、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2.4 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实际产量的对比分析
  宣城市辖区县间单产增产潜力差异较大,其中最高的宁国市每公顷可增产达4 283.25 kg,最低的宣州区每公顷可增产2 850.25 kg。分析认为,宣城市有着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研究表明,粮食增产潜力的高低和现实产量有一定关系[5]。宣州区和广德县粮食单产能力相当,粮食实际单产广德县5 703.06 kg/hm2,高于宣州区的5 676.44 kg/hm2,单产增产潜力则广德县2 821.21 kg/hm2,低于宣州区的2 850.25 kg/hm2。宁国市、旌德县、绩溪县、郎溪县的单产增产潜力高于全市平均值(3 089.66 kg/hm2),一定程度上表明中低产田在当地仍有一定比例。
  宣城市辖区县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在0.53~0.67,其中仅宣州区、广德县的0.67高于宣城市的平均值(0.63)。郎溪县、泾县、绩溪县的开发率低于0.62,宁国市、旌德县的开发率低于0.55,说明这些地区实现粮食增产的空间相对较大,需提高粮食生产的投入和管理水平。
  2.5 宣城市粮食作物面积潜力和构成调整分析
  据表1的种植制度和耕地面积,推算出宣城市粮食种植面积能达36.1万hm2,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22.071万hm2)占其61.14%。如将这比重提升到65%,则粮食播种面积为23.465万hm2,粮食总产量可达125.95万t(单产5 367.44 kg/hm2)或138.54万t(单产5 904.18 kg/hm2);提升到70%,则粮食播种面积为25.270万hm2,粮食总产量可达135.64万t(单产5 367.44 kg/hm2)、149.20万t(单产5 904.18 kg/hm2)。由此可见,宣城市粮食面积也有一定增长潜力。
  从表4看出,与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比较,2016年宣城市粮食面积增加1.201万hm2,其中小麦面积增加1.538万hm2(最多),其次是稻谷增加0.879万hm2,玉米也增加0.178万hm2;而薯类减少0.584万hm2,大豆减少0.52万hm2,杂粮减少0.291万hm2。比较2次普查粮食作物面积构成可知,稻谷占比基本保持稳定,仅增加0.07百分点;小麦占比明显上升,增加6.15百分点;玉米占比有所提升,增加0.68百分点。而薯类、大豆和杂粮占比分别下降2.87、2.58、1.44百分点。宣城市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一般表现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从提高粮食产量角度考虑,可将稻谷、玉米面积占比各提高1百分点以上。从稳定粮食面积角度考虑,宣城市可提高稻谷面积(占74%),稳定小麦面积(增加复种,占18%),适量增加玉米(占4%)和大豆面积(占2%)。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宣城市2016年灌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57.7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糧食生产,需提高区域灌溉耕地种粮比例,加强流入耕地“非粮化”现象的监管。同时注意沟渠配套和清淤以提高灌溉效率。
  (2)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粮食面积合计占88.58%,可作为宣城市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稻谷、小麦面积合计占93.06%,可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3)宣城市2016年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8 457.10 kg/hm2,比2013—2015年的粮食实际平均单产高3 089.66 kg/hm2,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86.66万t,比2013—2015年粮食平均总产高68.19万t。粮食面积潜力36.1万hm2,2016年粮食实际播种面积占其61.14%。全市粮食增产潜力较大。
  (4)粮食面积结构调整需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种植效益、合理轮作、区域布局以及生产条件等因素[12-15]。综合考虑认为,宣城市可提高稻谷面积(占74%)、稳定小麦面积(占18%),适量增加玉米(占4%)和大豆面积(占2%)。
  3.2 讨论
  该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计算主要涉及耕地分类面积和粮食面积、种植制度选择和目标作物的产量潜力。为减少变量,选择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中的粮食面积、耕地与灌溉耕地面积为基础数据,比较符合实际。选择按行政区域计算,有利于为区域粮食产业决策提供建议。同时为便于比较,将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据并入宣州区计算,对结果影响不大。为减少目标产量(8 457.10 kg/hm2)的实现难度,选择能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稻谷、玉米单产数据来自当地中上肥力地块,因此计算的耕地粮食单产能力是目前高产稳产类耕地可以达到的。考虑到稻麦轮作、双季稻可增加年度播种面积,计算时按两季单产累加后再对折处理;而“一季稻+”或“玉米+”可调节耕地使用率,直接用于单产计算。导致宁国市、旌德县的耕地单产能力在全市处于前列水平,与其实际单产间差距较大,是否符合实际还需进一步验证。而对于粮食结构调整仅局限于主要粮食作物面积构成的调节,缺少品种结构、熟期构成等方面的分析,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对策与建议
  4.1 提升主体种粮积极性   稳定粮食生产关键在于从业主体,尤其是种粮意愿。可采用加强宣传和贯彻粮食生产惠农政策,技术服务提高种粮比较效益等举措来落实。
  4.2 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依托新划定的12.8万hm2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重点开展优质粮食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增加田间道路,提升耕地质量。
  4.3 多举措引领粮食产业发展
  一是推进订单生产,引导应用粮食作物优质抗病主导品种,提高原粮品质和稳定性。二是提升农机补贴引导作用,提高“机插、植保、施肥”等环节农机应用率。三是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鲜食玉米、鲜食毛豆和功能性粮食产品。四是重点发展“水稻+”绿色生产。固化区域“水稻+”技术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虾田稻”、再生稻产量,同步实现稳粮增收增效。五是促进品牌化经营。形成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粮食“烘干、储藏、加工”能力。六是强化主体培训。培养生产经营市场理念、风险防控意识,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绿色生产模式应用,提高复种指数。
  参考文献
  [1] 王国敏,周庆元.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2-88.
  [2] 韩长赋.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J].求是,2014(19):27-30.
  [3] 胡锋,张春平,兰陆寿,等.宣城市水稻种植结构与高产栽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11129-11131,11137.
  [4] 张晋科,张凤荣,张琳,等.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78-2285.
  [5] 姜涛,孔令聪,王光宇,等.安徽省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6):285-289.
  [6] 江松颖,刘颖,金雅.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变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4):118-121.
  [7] 胡伦.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漢轻工大学,2015:1-55.
  [8] 辛岭,高睿璞,蒋和平.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9):37-45.
  [9] 蒋和平,杨东群,王晓君.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导向的变革与政策调整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2):34-39.
  [10] 沈方,郝瑞彬,尹力军,等.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变动贡献因素分解[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2):328-333.
  [11] 王振.栽培措施对隆平206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9-20.
  [12] 田旭,张淑雯.单位面积利润变化与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59-71.
  [13] 林大燕,朱晶.从供应弹性的视角看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原因[J].农业技术经济,2015(1):33-41.
  [14] 杨进,钟甫宁,陈志钢,等.农村劳动力价格、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6(1):78-87.
  [15] 钱龙,袁航,刘景景,等.农地流转影响粮食种植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8):63-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