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信号生产优先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等教育市场,资源配置的市场引导和政府行政干预可能同时失灵。在存在严重缺陷的外部信号体系诱导下,民办高校内部行动主体的理性互动和功利性选择,将导致民办高校及其内部行动主体活动的低效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市场识别;信号生产优先序决定
在资本迅速获利、以及银行信贷条件硬约束的刚性要求下,在本世纪初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迅速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均在严格控制办学成本的前提下迅速扩大了学校的学生规模。其中低成本热门专业的扩张尤为显著。随着社会对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系统产出质量质疑加重,政府开始不断强化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下,民办高校为了达到政府的标准,获得继续办学的合法性,必须为前期预支的庞大发展框架不断增加额外的资金投入。这要求学校至少保持一个持续的招生规模。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国外教育资源的引进、以及生源市场风向标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回应,民办高校生源市场出现了萎缩的迹象。处于高校生源供给市场底端的民办高校在生源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更加剧烈了。
一、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信号发布的优先序决定
这些民办高校不仅面临着预期生源不足,长远收益难以为继的低端生源市场,而且同时还面临着政府管理日趋严格的政策压力、以及自身扩张引致的还本付息的巨大资金压力。于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处于生源市场底端的民办高校,急需提升自身在市场竞争结构中位置,改变自身被动应对双重市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压力的局面。显然,这需要民办高校改变自身在市场上与国立高校相比“只需付费就可获得”的低质量形象。这促使民办高校为巩固自身合法地位和招揽生源的吸引力,确保自身生存、发展以及获利的资金链条稳定,必须快速分辨并回应社会的主要诉求,不断强化各项短时间内能够被社会所侦知的质量改善和提高,生产和发布出能够比较迅速影响市场和政府决策判断的信号,提升自身的声誉和形象。
然而社会中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所关注的教育服务质量信号是有区别的。由于高校提供的教学服务不仅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促进学生个体人力资本提高,而且还通过学历认证为学生提供由高等教育服務衍生出的社会定位服务。即接受过高校教育服务的经历可以直接为学生带来了工作、收人、社会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与政府主要关注民办高校教学服务的宏观产出质量与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偏好观察和测量民办高校教学服务的支撑体系相比,家庭更多关注的是高校提供的微观社会定位服务的市场表现和效果,企业出于低成本甄别求职者生产效率的理由,事实上也关注这一点。虽然本质上这些信号都是对高校教育服务真实质量各个侧面的描述与表现。但是在短期,由于标识高校教育服务真实质量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质量信号,不仅存在生产成本、生产周期不同,而且涉及的需求主体也不同,这也会带来信号收益效率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服务具有质量检验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生产过程的高度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高度公认的指标信号体系来衡量高校教育服务的真实质量。因此,在短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具有现场信息优势的民办高校面临着一个信号生产和发布的优先序决策问题。按照民办高校资本办校的发展逻辑,显然,那些收益高、成本低、见效快的信号生产将会成为民办高校有限资源的投入重心。
二、教育质量信号市场甄别机制同构的困境
一般来说,现有的高校和专业不计其数,市场很难跟踪某个特定教育项目的发展脉络,所以民办大学特别注重获得颁发学位的权力[1]。尤其是在社会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学历教育服务存在逆向超额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和审批,获得各级学位的代理授予权,尤其是本科以及更高学位的代理授予权,是“民办院校走出生存边缘的支撑、赢得发展的重要基石”[2]。因此,按照民办高校资本办校的发展逻辑,民办高校首先需要响应的就是政府规定的各项要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公众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信息渠道有限,而高校的市场排名是家庭选择学校和企业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因此在我国,相比公办高校,各个民办高校更有动力参加各类市场组织,尤其是权威市场组织举办的各种高校质量评比和排名活动,并且更在意活动的结果。
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审批和评估构成了民办高校运营的制度规制环境,而各类市场组织举办的评比和排名,构成了民办高校的市场质量发现信号体系。如前所述,单纯从某一需求主体的视角出发,无论是从政府、家庭、或是企业的视角对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的评判,都是局部不全面的。因此从高校教育服务质量辨识效率的角度看,显然,如果反映社会宏观目标的政府制度规制环境和反映社会微观需求的市场质量发现信号体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那么民办高校的资源配置和经营运行将得到有效的引导,微观层面的教育服务质量,以及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将得到保证。不过,根据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我国政府主导的资格认定和教育质量评估,以及由市场各类组织主导的市场评估和排名,其中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偏差和缺陷。由于我国政府主导的教育质量评估和资格认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体现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愿望和意志。这种由政府主导、上级部门统一制定标准的教育质量评估,是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同的学校,不仅缺乏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3]。而且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基本上反映的都是适于目的或经济价值的质量观,倾向于量化的易于获取的数据。从评估的结果上看,由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信息非对称关系,评估和资格认定结果具有高利害性,以及缺乏社会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参与,这使得高校在评估活动中极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并且对于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现存制度的约束能力却又非常有限[4]。另一方面,虽然理想的高校市场排名是作为服务于公共问责的有益工具,为排名使用者提供关于大学教育质量的可靠信息,同时激励高校提升质量。但是由我国市场第三方举办的各种大学教育质量评比和排名实际上和高校的教学服务质量的市场表现毫无关系,相反也是和大学的知识生产紧密相关的,特别侧重科研指标[5]。因此,与政府举办认证、审批、评估的标准相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两者的指标体系是同构的。这使得本该用以平衡国家对高等教育市场过度或者不良管制,反映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对高校需求的独立社会力量,不仅没有延续其本来的制度涵义,反而强化了民办高校通过倾斜科研、扩大基建规模、争取升格,不断追求更高地位和身份,忽视直接教学资源投入的倾向。由此也造成了当前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趋同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三、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
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排名的强烈诱致与扭曲下,与那些难以量化、需要相对较长时间、较大投入才能得到市场检验的教学直接投入(例如: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学生指导等等)相比,民办高校更愿意将稀缺的资源投入到短时间内能够被政府部门和市场排名监测到的科研数量、硬件设施的投入上。虽然这些投入也是影响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以教学服务为主的民办高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显然,这违背了各项投入必须按照对教学服务质量提高,在边际贡献上保持相等的经济原则。在政府评估和市场排名的诱致下,为了在政府和市场举办的各项评比和排名活动中获得好名次,在资本办校发展逻辑决定的信号生产优先序中,不仅这一经济原则难以遵循,而且民办高校以教学服务为主这一目标本身也存在着被篡改的可能。民办高校有限资金的扭曲配置,显然会抑制教学服务质量的快速提高,这是一个民办高校虽然表面重视教学服务,但在现实中教学质量却提高缓慢的重要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
[1]金子元久,刘文君,钟周.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问题与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3):14-23.
[2]刘莉莉,张歆.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01):71-74.
[3]刘智运.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6):40-64.
[4]周湘林.本科教学评估中高校行为的制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01):19-26.
[5]徐丹,徐娟.公共问责与市场竞争:大学排名难以承受之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3):49-54.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9年度三亚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学专项研究项目“syxyylbkkc01-02”资助
作者简介:陈曦(1969-),汉族,哈尔滨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系主任,教育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2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