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特点、经验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时值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关键阶段,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德国、美国和日本三国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总体特征,系统总结了其在课程内容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打造、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契合我国国情的本科职业教育建设路径,具体包括:以实用为导向,建立具有类型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坚持多元育人,构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的本科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强化“双师型”师资,推动本科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多元评价机制。
  [关键词]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社会化育人;教育评价
  [作者简介]姚文杰(1987- ),男,广东广州人,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 广州  510599)何斌(1972- ),男,广东茂名人,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放管服’背景下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薪酬激励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9GWQNCX046)和广东省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规划课题“双因素理论视角下清远职教基地高职院校教师激励体系研究”(课题编号:ZZH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7-0081-08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传统高职教育逐渐暴露出服务和引领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能力薄弱的短板,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高端技能人才供给失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必然。201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首批15所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院校,迈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全新层次,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办学经验。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以下简称“德、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建设起步早,积累较为深厚。本文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深入考察和分析,系统总结其成功经验,从而为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一、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
  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德、美、日都是著名的制造业强国,也是全球公认的职业教育强国。德、美、日三国的本科职业教育体系虽各具特色,但也有明显的共同点,即都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其中,应用技术大学、社区学院、技术科学大学以及专门职业大学分别是德、美、日三国本科职业教育办学成功的典范。深入分析,德、美、日三国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共同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层面。
  (一)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普遍采用“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其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德国的“双元制”作为全球的典范,得到了内外部的强有力支撑。一是高等技术学校的教学制度支撑。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一般为四年,绝大部分学校均规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既要按时到校学习,又要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实践教学内容占到全部教学内容的40%以上。学生完成学业以后,毕业论文也要与企业的技术需求相关,学生毕业由德国工商会统一组织考试并颁发职业培训证书。二是企业的有力支持。德国企业参与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程度既广泛又深入,不仅直接参与应用技术大学的治理,还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型企业基本都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小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
  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围绕社区需求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社区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突出实践教学是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重要特色。在课程体系上,美国社区学院建立了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该体系由两大模块构成,一是以胜任力培养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体系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二是以实现CBE理论体系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模式DACUM (Develop a Curriculum)。在教学安排上,美国社区学院中的实践课通常占到总课时的50%左右,学生还必须利用寒暑假期去社区的相关部门实习。
  技术科学大学作为日本传统本科职业教育的代表,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安排大量的企业实习实训机会。同时,专门职业大学作为日本近年来新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兼具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专门职业大学所有专业课程的建设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导向,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超过1/3,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要在所有科目中修满30%以上的实习科目。
  (二)注重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德国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宽基础、重理论两个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较多,如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包括电子、数据技术、脉冲、电工等在内的众多課程。每一门课程都与实训相配套,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面,以提高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美国教育界很早就意识到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初担任美国教育总署署长的西德尼·P.马兰(Sidney P. MaLan)就主张社区学院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强调课程设置要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岗位的紧密联系。这一理念在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美国社区学院在设置课程之前,会先进行市场调研,邀请社区教育部门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确保社区学院课程的种类和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一致。社区学院的课程体系通常由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构成。通识课程中包含众多可供选择的文化课程,还包括一些实用的兴趣类、闲暇类课程,如艺术课程、社会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等;理论课程主要是教授专业领域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实践课程教学则在企业工厂中进行,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操技巧为主。   日本本科职业教育同样非常注重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入21世纪,日本教育部门引导技术科学大学进行了多轮课程改革,使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向多样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例如,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整合工程教育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设置了多门学科交叉型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选修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人文类课程,力求拓展学生的多学科视野,增强学生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师资力量综合素质高
  德国本科职业教育师资的聘任向来以严格著称。1976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高等学校总法》规定,在应用技术大学担任教职者,原则上要拥有博士学位,并且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其中在专业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三年,从事教学或培训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两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普遍制定了严谨而系统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检测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应聘者与企业界联系的能力也被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很多应用技术大学还明确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
  美国从严格教师聘任、定期进行教师能力评估、实行任期制三个方面为建设优质本科职业教育师资提供保障。首先,美国联邦政府明确了社区学院教师的聘任资格:一要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二要取得各州政府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三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所教授的课程要具有一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或具有相关领域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还要求拥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其次,美国社区学院每年都要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评估,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活动都被纳入评估范围,评估结果会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薪资待遇乃至是否继续聘任的依据。最后,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的任期比较灵活,除了少数终身聘任的教授以外,绝大部分教师均实行任期制,每一届任期在2~6年不等,到期后学校会根据教师任期内的综合表现以及考核评定成绩,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或延长聘任期限。
  日本本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是以优越的薪资待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教师社会地位高,薪资待遇好,薪水比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高出10%,比公务员高出15%,并且还按工龄的增长逐年增加。要成为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教师,除了取得所教授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外,还需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在诱人薪资待遇的吸引下,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教师职位竞争激烈,获得聘任机会的基本都是优秀人才,这就保证了本科职业教育师资的高质量。
  (四)教育评价体系多元且严格
  德国本科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参与评价的主体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教育部门、第三方中介认证机构、行业协会、应用技术大学等。各应用技术大学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价,每五年接受一次州政府组织的教育质量评价考核。在评价标准上,德国各州根据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个性化设计,主要以质量管理系统为基础,包含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和绩效质量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涉及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从而构建起全面、严格的教育评价体系。
  美国社区学院的评价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市场化特征。在评价主体上,美国州政府不直接参与社区学院教学评价事务,社区学院教学评价一般由各级认证委员会和民间组织共同实施。美国的教育认证委员会分为全国认证委员会、区域认证委员会、专业特别认证委员会三类,它们都是非营利性机构。民间组织则包括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美国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教育认证制度,非营利性的认证委员会和民间组织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他们主导的本科职业教育评价客观、严格、公正,评价结果的社会公信力很高。
  日本本科职业教育评价采用的是以自我评价为基础、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政府、学校和民间专业机构在本科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开展评价工作。日本本科职业院校种类较多,有技术科学大学、专门职业大学等多个类型,因此日本本科职业教育的评价指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科研成果、管理绩效、运营状况等都被纳入评价范围,教学评估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很强。在评价方式上,学校自我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先由学校向第三方机构提交自评报告,再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的文件审核与实际调研。日本法律规定,高等院校最终教学评价报告生成以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舆论监督,同时教育评价报告要作为政府向学校拨付教育经费的重要依据。
  二、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
  德、美、日三国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既契合各国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协同的本科职业教育体系。分析和梳理德、美、日三国的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可知,尽管其体系构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基本一致。
  (一)课程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本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从德、美、日三国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特点可以看出,每个国家都非常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不过,分析德、美、日三国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异同可以发现,它们基于各自的国情和人才培养需要,在课程建设的趋向上并不完全一致,其差异性赋予了各国高端应用型人才不同的能力结构优势。
  宽基础是德国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显著特点。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校长认为,工程技术学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关键性变化是赋予学生广泛的基础理论和實践学习能力,所培养的不是知识范围狭窄的专家,而是要培养能在广泛领域中活动的人才。课程设置的宽基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重要的意义。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建设的经验是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研发,不仅避免了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闭门造车”,让课程门类、数量的规划设计有了充分的依据;还避免了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脱节,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推动社区学院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统一,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实训奠定了基础。此外,美国社区学院课程中包含的兴趣类、闲暇类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识课程的存在则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普职融通奠定了基础。日本本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促进学科融合发展,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都呈现出汇聚融合的特征,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迎合了这一趋势,与我国当下鼓励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方向也不谋而合。   (二)实现社会化育人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走社会化育人道路本是应有之义。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办学中都十分强调社会化育人,并且积攒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德国“双元制”模式是被实践验证的成功育人模式,也是德国社会化育人的典范,其独特之处在于企业能积极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兼具“学生”与“学徒”两个身份。在学校以学生身份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职业培训和参与实践操作,这也完美诠释了职业教育社会化育人的内涵。在德国完善的法律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支持下,作为学生和学徒的双重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顺利实现双重身份的无缝切换。很多国家想打造类似德国“双元制”式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获得成功者甚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更改职业教育模式容易,而要给法律体系、企业制度体系、学校制度体系、劳动关系制度体系一起“动手术”则困难重重。日本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也比较重视社会化育人,强调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例如,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实施的“螺旋型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际业务”训练的结合,特别是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大量安排到企业体验“实际业务”的机会。除了技术科学大学以外,日本还规定专门职业大学学生在企业的实訓时间不少于600小时,通过社会化育人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美国企业大力支持社区学院建设发展,积极为社区学院学生提供劳动实习岗位。在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中,企业有专门的监督指导员负责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的正常运转,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与合适的岗位,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现社会化育人,这也是美国社区学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关键。
  (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性举措。德、美、日三国本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主要经验在于:第一,设置高规格的教师聘任标准,确保本科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高水平、高质量。德、美、日三国制定的本科职业院校教师聘任条件,均要求应聘者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较长的工作经历。除此之外,德国还要求应聘者在企业界有广泛的联系,美国还要求应聘者要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日本还通过高薪择优录取从多个层面确保本科职业院校的教师质量。第二,建立教师胜任力考核制度,淘汰业务能力不达标的教师,使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组织要保持生机与活力,都需要促进组织内外部人员的合理流动。尽管很多发达国家建立了终身教职制度,但其应用范围很窄,针对的往往是在专业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大师级”人才。终身教职制度的本质并非人事管理制度,而是一种荣誉制度。德、美、日三国均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胜任力考核制度,绝大部分本科职业教育教师都要参加教师胜任力考核,如果在多次考核评定中不合格,就会被辞退。
  (四)严肃教育评价制度和纪律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育评价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的构建,以严肃的教育评价制度和纪律来保障本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一是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第三方评价。德、美、日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主体结构“大同小异”,尽管三个国家教育评价主体的属性和类型有差异,但均以主体多元化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大方向,并且三个国家都设有专业性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将其作为体制内评价的重要补充。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全面性就有了基本保证。二是自我评价成为教育评价的一极,重视职业院校的内在诉求。德、美、日三国的本科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包含院校自我评价的内容,本科职业院校本身也是开展教育评价的重要主体。三是评价制度严谨,评价指标全面,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在评价制度建设方面,德国把质量管理理念融入本科职业教育评价过程,特别突出本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同时每一环节的评价都涵盖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充分重视教育评价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评价指标建设方面,日本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其评价指标在纵向上贯穿了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全过程,横向上覆盖了本科职业教育理念、治理架构、教学设计、科研指导、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求。
  三、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与德、美、日三国的民情社情、文化传统、教育体制不同,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策略、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学习各国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一方面,要大胆借用,凡是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有助于培养优质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做法,都可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切实从我国国情出发,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来选择性吸收、特色性优化。基于这一逻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本科职业教育体系。
  (一)以实用为导向,建立具有类型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科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而教学内容又集中在课程上。吸收借鉴德、美、日三国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我国也应从课程建设入手,通过建设具有类型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增强本科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把实用性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导向。本科职业教育办学,要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定位。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定位,课程建设才能体现类型特色。在课程建设实践层面,要把实用性作为基本导向,可以学习美国社区学校课程建设的办法,与合作企业、行业组织共同规划课程设置,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相对接。
  其次,拓宽课程教育渠道,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本科职业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不同,前者主要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后者主要培养中级实用型人才。相比较而言,前者培养的人才适用范围更广,能力素质更全面,人才层次也更高。本科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向德国本科职业教育学习,尽量拓宽课程教育渠道。一是要增强课程门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要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建设,专业理论课程要延伸至关联专业领域,适当增加关联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要让理论课程具备一定的深度,厚植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最后,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发展保持同步。本科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瞄准高端产业和科技前沿,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使之能够及时吸收科技进步的新成果和产业变革的新要素。一方面,本科职业院校要建立课程调研、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审视评估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和社会反馈,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估报告,依据评估报告,调整课程门类和内容,及时淘汰过时的课程或内容;另一方面,本科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专业课程的动态融合机制,课程建设要瞄准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实现专业课程的动态融合,在已有专业学科之间建立交叉融合型课程,适度提升课程建设的柔性化程度,弱化课程边界,为专业课程之间可能出现的交叉融合预留空间。
  (二)坚持多元育人,构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的本科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本科职业教育办学,要在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经验的同时,贯彻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多元育人,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格局。
  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制环境。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的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建设仍显滞后。当前,正值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的有利时机,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应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尽快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门法律的立法工作,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主体地位、产权界定、利益分配、权责划分等进行立约,明确产教融合实施细则,让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体制改革。一是要适度放权,赋予本科职业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允许其在更多的重大校务处理上实现自主决策;二是要减少对微观教育事务的干预,允许企业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取得合理的经济回报;三是要切实承担起政府应有的服务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做好产教融合指导和协调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产教融合规范化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双元”育人。首先,本科职业院校应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起适合自身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深化学生身份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学生”与“学徒”双元管理制度,促进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的一体化发展。其次,本科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建教育资源。职业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教学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本科职业院校要以“产学研一体化”为方向,联合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同时,积极帮助企业提高员工培训水平,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与企业共建多层次、宽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全面实现校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育训结合。
  (三)强化“双师型”师资,推动本科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本科职业院校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与国际标准对接,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首先,制定严格的教师聘任标准,提高教师薪资待遇,面向全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可参照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聘任条件,根据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需求,立足于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教师聘任标准。本科职业院校教师聘任标准要高,要体现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要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时,还要提升本科职业教育教师的薪资待遇,考虑到本科职业院校教师的聘任条件更全面,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建议适度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水平。总之,要通过高标准、高薪资待遇吸引全社会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
  其次,创新师资队伍培训机制,校企联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本科职业院校要创新师资队伍培训机制,积极与国内外高级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改革教师管理和教学制度,使教师培训常态化;同时,还要深化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定期入企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产业研发、技术攻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最后,建立教师素质定期评估制度,推动教师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定期考核是促进教师持续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本科职业院校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每隔2~3年就对在职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专业能力评估,评估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评估结果要与教师职称评定、薪资待遇标准挂钩,激励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成长。对于考核评估不达标的教师,应予以降薪降级乃至辞退管理。
  (四)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多元评价机制
  借鉴德、美、日三国本科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优点,我国可从三个维度入手,推进本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将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实现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重要举措。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重视学校自我评价。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行政化色彩浓厚,以外部评价、鉴定性评价为主,以学校发展为本位,缺乏对师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关注。由于外部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结果,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应付检查,甚至不惜打破学校正常的运转秩序,自评报告往往脱离客观事实,评价过程流于形式,偏离了以评促改的宗旨。新时期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上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不仅要把评价关注点放到学校师生的发展上来,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要重视学校自评,提高学校自评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重点关注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   其次,健全多元评价机制,推广第三方评价。本科职业院校要把建立健全多元评價机制作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行业组织、企业参与到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来。要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资质认证标准,扩大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质量评价的途径和范围,促进本科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化、社会化与多元化发展。
  最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好教育质量评估结果。本科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要按照科学、全面、严谨、实用的原则来制定,既要有结果性评价指标,也要有过程性评价指标。在指标设计上,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路径,分别设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估。评估工作完成以后,还要用好评估结果。本科职业院校应根据评估报告制订系统的教育质量改进提升方案,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可对照学校制定的方案,监督落实执行情况,促进本科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明伦,王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58-63+67.
  [2]严世良,夏建国,李小文.日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研究——以技术科学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78-80.
  [3]於荣,赵舒曼.美国社区学院与大学的转学衔接:问题、措施和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6):79-88.
  [4]李英英,张俊.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2011(2):61-64.
  [5]石金艳,宋炎荣,董小金.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项目研究”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启示——以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电子系统》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5):76-79.
  [6]方泽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七个着眼点——基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21-27.
  [7]彭红科.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色、共通经验及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9(3):89-94.
  [8]杨聚鹏,刘海波.美国政府治理社区学院的行为方式及经验借鉴[J].外国教育研究,2018(4):117-128.
  [9]吴显嵘.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9):84-89.
  [10]孙佳.德国职业教育外部质量评价概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9(9):68-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0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