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农特产品供需失配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边远地区脱贫攻坚建设的背景下,自2017年以来青海枸杞在市场上的价格跌宕下降,供需失配极为严重。有关边远地区农特产品供需失配问题也引起学界,企业界和政府的关注。基于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视角,从供给方,中间商,消费者三方入手,以青海枸杞为例,研究各种具体因素对边远地区农特产品供需失配问题的影响,并进一步应用SPSS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影响供需失配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边远地区农特产品;青海枸杞;供需失配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2.010
0 引言
近年来,为深入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地处边远地区的青海省坚持持续化发展,推动枸杞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提高其出口市场优势。青海枸杞作为“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强农富民的重大工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供需失配,价格跌宕下降的困境,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上述问题,探讨其破解之道。
定性分析从枸杞供应链的原料供给商,生产厂商,经销商,零售商和客户各点入手,采用SWOT、调查问卷等方法讨论导致供需失配的因素,如与竞争者之间同质化竞争,品牌弱势,政策差距,产业链,精加工,研发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影响因素中,进一步选取可量化分析因素,应用SPSS定量分析各地区生产总值,出口金额,种植面积,需求量,机械总动力等因素对供需失配的影响的大小,以及单个因素影响趋势,以更好地发现影响青海枸杞供需失配困境的关键因素。从而对供应链中各方提出合理化建议,缓解供需失配现状,推动边远地区农特产品供需平衡发展。
1 青海枸杞供需现状分析
1.1 得天独厚的环境区位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枸杞的主要种植地为柴达木盆地,位于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2800 m、日照时长2530~3200 h、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这些特点恰好构建了优质枸杞生长的天堂。此外,青海人口密度小,水源无污染、土壤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生态环境洁净等,使这里生产的枸杞品质有机绿色发展,有机量达至国际同行业最高标准。相对于竞争对象宁夏枸杞,在有机含量上有明显优势。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土地资源丰富,拥有可发展枸杞产业的潜力,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青海枸杞的种植面积逐年攀升。
1.2 产业规模与市场失配
截至 2017年底, 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4.66万,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0.60万,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认证面积0.77万,有机认证面积0.34万,覆盖种植农户3.14万,与前几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涨幅。但有机枸杞的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未在国际或省外打造强有力的有机枸杞品牌影响。在种植面积逐年攀升的同时,枸杞市场供需失配的问题逐渐显现,枸杞消费市场出现下滑,给青海枸杞产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在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的情况下,导致青海枸杞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枸杞干之外,消费者也会购买添加枸杞的零食、饮料及其他衍生品。随着技术和研发的不断进步,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枸杞类衍生品,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枸杞产业的发展。但属于青海的种类和品牌一直没有较大的发展,若要提升枸杞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有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从市场影响、营销手段和品牌宣传多方面着手。
此外,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力度不高、导致与其他产地枸杞的竞争力不足,价格不断降低,使得企业及农户的经济利益大幅下降。
1.3 不完善的枸杞市场体系带来的主要问题
种植户的文化水平低,科技知识薄弱,生产技术较落后,种植管理不规范、不科学,枸杞的种植和采摘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使得产业结构规模化、集约化存在着程度低 、整体水平不高的特点,造成枸杞成本较高,农户和企业利益减少。包装贮运条件也都存在着技术落后问题,枸杞产品也多为内销和线下销售为主,全国市场中流通较小,作为有机产品,青海枸杞出口时优势也未能体现。
在调查过程中,采取非概率抽样调查,发放线上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3份。其中知道青海枸杞品牌的仅有67人,占调查人数的10.26%。中小型超市是绝大多数人选择购买枸杞的场地,但省外超市中有极少有青海枸杞品牌售卖,使得省外市场有需求却没有直接渠道购买。调查中有三成的人会通过网络购买,但网上售卖的青海红、黑枸枸杞好坏不一,也有商家以次充好或用宁夏枸杞冒充青海杞,使得青海枸杞在网络售卖的方式中并未赢得好的口碑。
2 供需影响因素SPSS量化分析
基于上述对青海枸杞供需影响因素进行的定性分析,得到产业规模大小,品牌化、有机化绿色发展水平、衍生产品链的广度、销售渠道等因素对供需平衡均有影响。在此进一步利用SPSS定量分析进出口、机械化总動力、种植面积等因素对供需影响的大小,最终得出影响供需失配的关键因素。
在参考国家统计局数据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出口金额,进口金额,种植面积,需求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价格六个方面对2009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如表1),基础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
从单因素分析来看,每个自变量都对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一般显著性超过65%算是比较好的,但从多因素分析来看,价格和出口金额影响程度便下降了,从个体农民的角度,价格应该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可是显著性却不高,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看,经济推动加上政策推动,科技发展等影响,进口量,需求量,农业机械生产总动力影响更大,即为供需失配的关键性因素。针对关键因素进行优先发展,可以对边远地区农业供需失配问题的解决更为有效。 3 解决供需失配对策建议
根据定性分析发现青海枸杞在供应链信息不完善,有机绿色发展不充分,产品衍生能力有限,品牌优势不明显等方面存在问题。由定量分析发现进出口能力,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因素对供需失配有较大影响。在此针对关键因素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3.1 充分发挥青海枸杞地理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
青海省枸杞集中种植地在柴达木盆地,光照时长达10小时,昼夜温差大,可达12摄氏度,又因高原独特环境,水土肥沃,故少病虫害。且其人口密度小,水源无污染,土壤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生态环境洁净等因素。故相对于其它五大产区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的枸杞,颗粒更饱满、肉质肥美、色泽亮丽、味道甜美,营养物质丰富,同时具有更高的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从含糖量上看,青海枸杞总糖含量高达53.6%-59.6%,远高于宁夏枸杞。在政策上结合“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为深化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和生态立省战略,激发各农户和企业投资发展枸杞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其种植面积,但也应注意因种植面积扩大带来的成本上升,确保成本上升的幅度小于种植面积扩大带来的收益。
3.2 推动其深加工,多样化发展,构建青海枸杞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中国有五大枸杞主产区,除了在自然地理环境等导致的品质差距,在总体上各产区同质化严重,均以枸杞初加工为主,即制干,分选,杀菌,包装。为推动青海枸杞进一步发展,应将关注点转移至枸杞深加工方面,积极推动保健品,化妆品,酒等高附加值产品地生产。大力推动“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的经营模式,极大缩短供应链各环节交易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各仓储,物流基础建设水平,并且鼓励农户形成集体规模种植组织,相关龙头企业出现。
3.3 坚持有机绿色发展,打造品牌优势
与宁夏枸杞相比,青海枸杞早期品牌弱势明显。宁夏枸杞发展初期,为了打响品牌优势,成立了相关“枸杞办公室”。反观青海枸杞,尽管品质极好,但外界却一无所知,甚至只能印上宁夏枸杞的包装才能较好卖出。由此,青海枸杞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质品牌,利用多种现代营销方式,如与经销商合作推广,各社交平台宣传片,电视广告等,增强品牌知名度,让更多的国内和国外消费者了解它,购买它,喜爱它。实现潜在顾客成为顾客,普通顾客成为忠诚顾客。
青海省自“十一五”以来将绿色和有机枸杞作为重点产业布局,各种植基地和企业应坚持有机枸杞种植标准化,科学化,避免在种植过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提高产量,破坏土壤,水等生态环境。打造有机枸杞基地,在国家质检总局和青海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推动更多青海枸杞企业获得有机枸杞认证,乃至与国际机构合作,推动质检和国际接轨,提高出口枸杞的质量,减少贸易壁垒。
3.4 扩大并寻求更多的经销渠道,强化网络营销和物流配送
农特产品供应链是连贯于农特产品生产、经销、零售等环节的链状发展网络。网络化链条从农特产品的生产商农户合作社、生产商出发,最终到达消费者。中间应当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地渠道,再由线上、线下分别延伸更多渠道。中间商应负责收集、处理和发布农特产品相关信息,实现农业特色产品供应链的良性运作,打造生态化互联网农特产品。以展览会,网络直播,传统文化,博览会等为载体扩大其知名度,线上与线下一体化营销,促进推拉结合式生产,由需求带动生产,生产推动消费,促进企业与顾客直接联系,避免信息失灵。
3.5 构建枸杞消费文化,推动“互联网+农特产品”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发展,对健康养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枸杞作为保健滋补产品也越受大家喜爱,日益成为养生健康文化的一份子。但在国外市场上,其影响力较低,应顺应全球一体化发展,推动枸杞文化走出去,就像咖啡在长期以来的文化输入过程中成為现今青少年主饮产品之一。同时也需避免单一枸杞出口,注重其深加工衍生品如酒制品,籽油,果汁,化妆品,药制品等生产。同时文化输出可以与当地旅游,历史发展相辅相成。与旅行社合作,打造“农特产品+农家乐”特色旅游,让长期居于钢筋水泥的城市人口可以体验到自然农家的美丽,实现个人马斯洛需求曲线中最高层次满足自我的需求,同时也适应农家乐旅游业的欣然局面。
推动“互联网+农特产品”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互联网+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科学化,合理化改革转型发展。青海枸杞因地制宜,以其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供应链各方,农户,其他中小企业,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的信息进行整合,调整生产,满足各个环节需求,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董荭英.大健康产业背景下提升青海枸杞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浅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32):22+30.
[2]胡美玲.我国枸杞对外出口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8,(10):49-53.
[3]郜晋亮.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之路还有多远[J].当代农机,2018,(08):12-13.
[4]陈静娟.青海柴达木地区枸杞产业发展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40(04):88-89.
[5]金莹,韩东钊.中国枸杞五大主产区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8,38(03):86-91+111.
[6]时保国,杨文智.青海省有机枸杞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7):229-2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8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