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视阈下经贸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亚洲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育行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从而引发了教育行业的深入思考。正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关于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首先,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对经贸类课程教学三个方面的影响;然后在分析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经贸类课程今后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诸如深入开展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育理念等六个方面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经贸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0.079
  1 “互联网+”对经贸类课程教学的影响
  1.1 互联网丰富了经贸类课程的教学资源
  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传播路径以及多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可以使全国乃至全球最先进最优质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多维空间的形成迅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分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就是受互联网之益很大的一类课程。这是因为传统的经贸类课程教学局限于教材和教师知识的多寡,优质教材和知识渊博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教授出比较优秀的具备经贸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人才。但是大多高校教师是不完全具备涉猎众多经贸类学科知识的通才,这就限制了所教学生也是无法通过一本教材或一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去实现应用型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贸类课程可以通过众多的形式予以呈现(如精品课程、公开课、在线课程以及虚拟仿真课程等),学生只要借助互联网工具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为经贸类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新的路径。
  1.2 互联网创新了经贸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只要有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间教室、一班学生以及一位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和教材就成为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生被动式的学则成了一种常态。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近期国家和地方大力倡导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教育理念的深入,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遍地的变化。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线下线上混合式课程以及虚拟仿真课程等众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灌输式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关系发生转变,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引导着,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并且学生学习的活动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互联网实现了经贸类课程大众化教育
  经贸类课程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有两个层面:其一传统的经贸类课程受众对象是那些进入高校学习的经贸类专业的大学生为主体,社会人士等一些非专业领域的人是无法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经贸类专业知识的,即使可以通过图书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但是从专业角度去看是不具备完整知识体系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和地方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不了普通大众对受教育的需求。但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经贸类课程的受众对象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开始普及到每一位想要学习的学习者。比如,社会创业人士想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只要通过网络上的一些优质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在线课程)的学习就可以满足其需求。其二传统的经贸课程授课也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现象,大量的优秀教师和教育资源聚集在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受教师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上无法得到高水平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专业化指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向高水平方向迈进。而互联网则完全打破了普通高校缺乏高水平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困境,学校只要通过校校合作、校际合作以及校企合作就可以实现高水平的师资共享。比如,同样一门课,普通高校的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让国内外高水平的教师来完成,有助于高校经贸类课程师资资源的平衡。
  2 “互联网+”视阈下经贸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1 深入开展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教育理念
  作为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要坚持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要坚持将“金课”教学思维、教学模式贯穿于经贸类教学活动中。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一线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的影响,即仅仅局限于课堂,始终坚持以面授的方式教和被动的接受方式学。与新时期国家的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严重不符。特别是经贸类课程,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单纯靠教师抽象讲述的方式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国家本科教育方针和理念,着力打造优质的线下、线上、线下线上混合式或虛拟仿真课程,将“金课”教学思维贯穿教学活动的始末。
  2.2 加大互联网技术在经贸类课程中的应用
  大多经贸类课程侧重于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其属性就决定了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无论是高校还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在经贸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比较热的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可以通过Flash动画、MG动画、优质视频以及三维视觉呈现等将原本一些比较苦涩难懂的知识点通过以上方式加以呈现,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此,本科高校应该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适时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在线开放和虚拟仿真课程辅助经贸类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2.3 完善和培养具有互联网技术与经贸专业知识的教学团队
  传统教学团队只需要一位教师即可。而新型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则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团队的固定范式,一门优质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虚拟仿真课程必须是由制作方、摄影师、专业教师、辅导教师、计算机专家、翻译人员、编辑人员等众多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团队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仅仅将具有经贸类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互联网技术培训,短期内是很难掌握核心技术的也不符合术业有专攻的常识。唯有两步走,其一加强专业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培训;其二适时引进一批拥有互联网技术的专家,共同搭建起拥有互联网技术和经贸类专业知识的多重教学团队。   2.4 加强经贸类校际和校企合作
  传统教育资源的布局不平衡限制了教育资源发挥其真正的功用。因此,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加大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和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全力合作,形成多方位、多元化、多渠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时为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的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具体而言有几点:其一学校與学校之间要建立合作和帮扶关系,可以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开展定期交流活动,选派一批优秀的普通院校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做交换生且优秀师资能够实现共享;其二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适时将优秀的企业引入学校,开展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以及共同开发经贸类创新课程;其三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以及学术交流会,让优秀的科研专家进驻学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最前沿的经贸类知识和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5 量体裁衣,选择优质网络资源
  网络课程的兴起成为一种潮流,众多高校开始不遗余力的花费大量资金建设,这为学习的便利和受众对象的扩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网络上上线的教育课程资源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个别网络课程就是灌输式课堂视频的录制或者简单地PPT录屏,只是形式上改变了课程的呈现方式,就课程内容而言依然是枯燥无味,乏味可陈。因此,高校本科经贸类课程在选取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慎重选择那些优质的有代表性的创新性的网络课程资源,才有望规避传统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
  2.6 创新经贸类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对考核方式的创新就迫在眉睫。目前,经贸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依然比较传统,大多采用平时成绩30%加期末闭卷卷面成绩70%的百分制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到学生对经贸类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能够提高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但是,经贸类课程偏重于实践层面,而以上考核方式很难测试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现实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为此,以混合式教学课程为例,经贸类课程考核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方式,即线上学习(40%)+线下学习(60%)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成绩。其中线上学习包括视频学习(50%)+单元作业(10%)+单元测验(10%)+课程讨论(10%)+课程考试(20%);其中线下学习包括平时成绩(60%)+期末考核(40%)。线下平时成绩考核可以细分为平时作业(5%)+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30%)+软件操作和实训(50%)+考勤(5%)+课堂综合表现(10%);线下期末考核可以继续采用原有的闭卷考试形式,即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侧重点,根据学生的卷面成绩给出评定。
  参考文献
  [1]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2]杨翠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启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10):108-110.
  [3]赵勍.论“互联网+”慕课背景下管理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问题[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7):215.
  [4]孙艳芬,张江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5):125-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6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