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别红桂
摘要:网络课程的质量是制约整个网络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评价网络课程的优劣,是目前教育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焦点。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视角,构建符合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质量保障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课程;质量;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86-02
一、国内网络课程评价的现状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1]。它包括网络课件、学习资源库、学习案例库、练习题库、模拟实验室等。近年来,随着“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施,高等学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不断开展,大大推动了网络课程的建设。网络课程的质量评价是网络课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评价网络课程的优劣,是目前教育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焦点,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比较权威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有关部门研究并公布的一些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由于各自的评价对象、评价要求不同,存在着评价原则和标准零散而不成系统、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对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构建一个适应新形势,符合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质量保障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必将对中国网络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网络课程评价的原则
网络课程评价隶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设计、开发和应用网络课程,但是网络课程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其他教育评价工作,如:传统课程评价、学校管理评价、教材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有所区别。评价应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发展性、双向性、个性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等原则[2]。网络课程评价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从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传输系统、教学系统、交互系统、教师/学生支持系统、评价系统、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考察 [3]。要协调评价者之间的价值观念,以最终形成对该事物客观一致的评价。要注意总结网络课程的不足,以人的发展和网络课程的完善为本,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既要重视人性,更要重视个性;既要评价网络教师,又要评价网络学生;既要评价网络课程内容,又要评价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网络课程评价既要通过统计资料说明问题,又要利用访谈、问卷调查、录音或录像调查等手段阐述结论。而且,既要注意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上给以量化,也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定性评价。网络课程评价既要讲究他评(他评中既有网络教师为评价主体,也有网络教育管理人员为评价主体,还有社会各界组成的评价主体),又要讲究自评。在评价中,将外部标准和自我标准结合起来。
三、网络课程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构建由教学人员、媒体人员、技术人员、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参与的评价网络。评价方法主要有分析评价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观察评价法和实验评价法,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分析评价法受参评人员的主观影响较大,对参评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观察评价法和实验评价法需要投入很多的物力和人力,比较耗费时间,不便于对大量网络课程进行评价。经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参照有关研究文献,我们在本体系中采用了指标体系评价法,指标体系法是目前国内外各种网络课程(课件)评价标准采用最多的一种评价方法。
四、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多渠道、多方位采集详尽的指标信息,在教学调查、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和整理,剔除一些明显重复和相互包含的指标项目,再用目标分析法对各指标归类运用实验统计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成由教学性、可用性、技术性、艺术性、智能化等一级评价指标组成的体系。
五、网络课程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确定了网络课程“评价什么”。它对课程教学有导向作用,即评价考核什么指标,网络课程教学人员就会重视什么指标。因此,指标的设计和选择极为重要,不仅要反映网络课程用于教学的本质选出典型的、客观的教育性、科学性指标,而且还要注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经济效益等指标。指标过于简单、指标太滥都会使课程评价失去作用。
1.教学性标准。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包括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软件设计,借鉴教育心理学关于视觉、听觉等感观对认知作用的原理进行的艺术设计 [4] 。教学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符合教学活动规律,遵循一定教学原则和认知规律。包含课程定位、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学习向导、学习动机激励、学习帮助等三级指标。教学内容的呈现应以多媒体为原则,做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能够较好地引导学习者的感知觉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内容的关键部分 [1]。包含组织结构、覆盖面、内容讲解、动态性 、规范性、开发性、可扩充性、练习设计、科学性、先进性等三级指标。
2.可用性标准。导航清晰、明确,链接准确、无死链;联机帮助及时有效、易读、易懂,学习者可以控制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带有课件运行时所需的插件。
3.技术性标准。这是网络课程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它通常包括系统要求、安装与卸载、可靠运行、多媒体技术、兼容性、安全性等三级指标。
4.艺术性标准。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要注意整体风格的统一,更要注意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手法新颖、表现情节生动、富有趣味性;恰当地运用艺术性能够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亦能加强对学习者审美的教育。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是网页上的平面设计,还有与各主题相关的图片、动画、音乐、配音等多媒体的加入,其中最关键的是创意,特别是课程首页设计的创意。
5.智能化标准[5]。网络课程智能化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智能型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含注册登记、权限设置、公告、咨询等。能够对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选修的课程等进行自动记录、建档,同时把相应的管理信息、教学要求等通知给学生。二是自动答疑,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系统进行关键词切分,再进行Web数据挖掘,找到知识库中的类似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学生,如果知识库中不存在类似问题,将问题转发给教师,再由教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同时将该题目以及解答纳入到知识库中。三是指面向过程的个性化智能评价。系统能随机出题,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能够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在需要时锁定系统,控制测试时间,自动交卷,自动批改等。在测试完成后,能够根据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能够对测验提供即时反馈功能,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
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规范了网络课程教学管理,促进了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了网络课程教学质量,使课程建设走上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在实践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使其更趋完善,更趋科学。
参考文献:
[1]黄文均.网络课程评价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21-22.
[2]朱凌云,罗廷锦,余胜泉.网络课程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02,(1):22-28.
[3]田博文,王玉芬,刘宁.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72-74.
[4]苏顺开,夏纪梅,杨建广.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设计[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1):123-128.
[5]贾义敏.网络课程学习支撑环境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1,(1):32-35.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Online Cours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BIEHong-gui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224002,China)
Abstract:Online cours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whole online education quality.How to assess the pros and cons of web-based courses is currently a focus of concern of the education sector.The paper proposes to set up a new onlin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new education concept and perspective.The new onlin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new-talent-cultivation objective with complete mechanism,reasonable structure,and muti-functioning quality safeguard system.This evaluation system will greatly improve online cours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level and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online course; quality; system; research[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