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建清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本院校、教师本人、本专业以构建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和培训体系。从而实现教师,院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最佳培训效果。
关键词:教师,培训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虽有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思维敏捷,能较好地与学生融合等优势,但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少,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够,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水平有待迅速提高等等。这些现象势必影响了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迫切性
1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观念中的职校教师被视为低层次教师,受此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缺乏积极性。他们仅仅把教学作为谋生的手段,对高职教育并未真正理解,对高职学生也缺乏耐心,往往只“教”不“育”。由于高职院校是近些年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教或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教学观念时刻影响着领导和教师。二是知识更新不够。重点大学、一般院校、民办高校过去也只是把办高职学院作为创收主渠道,而忽略了教师知识的更新。三是教师类型失衡。有关资料显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理论教学型教师较多。更深层次的缺陷还在于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2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理念在于应知应会和上岗转岗,缺乏可持续发展,现在正面临极大的挑战。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职业和教师发展的意义和可能得到确认,“终结式”师范教育走向终结,“发展式”教师教育正在发展,教师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为发展性教师教育不可式缺的部分。
3 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使高职院校教师接受教育成为必需
教师成长有自己特有的周期,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职业成长问题和需求,同一教师群体中也并存着处于不同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作过初步研究:一是适应期(卜3年),主要是新任教师,他们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因初为人师而兴奋不已。二是稳定期(4~7年),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牲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此时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稳定。三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此时教师开始埋怨教师职业缺乏挑战性而不满于现状,大胆进行教改试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等。四是平静和保守期(31~39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五是退出教职(31~39年),即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
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来说,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教师部有,每一阶段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年轻阶段的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中间阶段的教师寻求突破和创新,年老阶段的教师需要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传递,这一切部离不开针对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都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充实与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职后培训与人员优化是高职院校进行师资建设的核心。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理论,这种“培优”不仅仅针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而是面向所有为学校服务的不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师。虽然高职院校的基础和财力薄弱,但通过建立多样化、灵活的在职进修体系,有时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就可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实地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较好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可以采取如下不同的措施。
1 重视高职院校教师校本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教育是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本院校,立足于教师本人,立足于本专业特色的“三本”教师教育理念与模式。校本教育虽然是基于教师所在院校,但其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由于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旅行的校本教育,因而它的教学形式在灵活多样的同时,仪仪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核心,具有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校本教育的独特之处。
(1)更新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知识能力,以及创造精神的特色教师。更新理念是指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树立教育对象的生命观,了解、尊重、珍爱并解放自己的教育对象,使其成为“人文型”教师。完善知能主要是通过校本教育,让高职院校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以及职业指导能力,使其成为“三师型”教师。学会创新就是要围绕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目标,将本校教师塑造成有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反思型”教师。
(2)加强实践过程教育
高职教师从学校至学校,因此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是教师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此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当然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求的这种实践能力,是体现专业运用中的特色,而非个别岗位操作的特色;是体现专业实施能力,而非专业理论能力,这两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各种类型院校的教师要求。所以迅速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2 重视高职院校教师校外进修
校外进修是一种规范、正式、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它主要针对高职院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素历。这种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参加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生活体验型进修,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技能。首先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紧密结合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注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改进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采用定方向、定计划、定时间、定要求、定目标的“五定”原则安排教师到社会、行业、企业中去,到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进行工作,通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使社会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能及时反馈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其次发挥企业在培训职教师资中的积极作用,强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培训基地应更广泛地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对在职教师进行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专业实践技能、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工作,提倡教师一专多能。三是参加各种类别的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较适用于新教师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校际交流和国内外考察。组织本校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校教师座谈研讨,各院校互派教师等,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考察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3 重视远程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等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开展远程教育是建立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可以随时浏览、复习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学校和接受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4 重视非正式培训
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适合高职院校中的各类别教师。如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导师可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而对缺乏新思想、新观念的中老年教师,可通过教科研、协会团体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更新教育观念。还有在岗自我培训、开展教改试验活动、教学评优、教学技能竞赛等都是进行间接培训的渠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7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