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流感:香港惊情七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 麦
多年以前,有位风水先生曾经为香港批命,说香港在1996至2016年间恰逢八运。卦象中有一条劫气之龙,为凶,预示香港在此期间会面临流行病肆虐的威胁。没想到一语成谶,2003年的春天,香港果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危险程度甚至大过金融危机,那就是SARS。
星转斗移,6年之后相似的威胁又一次逼近这座城市。一个墨西哥游客的染病,让整座城市仿佛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了6年前的紧张状态。边关严检,酒店封锁,游客隔离,口罩、感冒药和消毒水更是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上下人人自危。
截至我写作此文之时,香港的疫情似乎并未出现扩大的迹象,封锁区域逐渐开放,隔离人员也陆续解禁,市面上的紧张情绪似乎正慢慢淡去。但即使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医学和病理专家,也无法断言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否会有更大范围、更加致命的第二轮暴发。
这个曾经与致命的SARS病毒有过最直接接触的城市,在这一次所表现出来的果断坚决、严格有效和全民投入程度,令人惊叹。虽然也有少数批评意见,认为香港的反应有过度之嫌,但更多香港人却认为,这一次的防疫大战令他们备感安心,毕竟瘟疫面前做多总强过做少。至于究竟是过还是不及,恐怕要到很久以后,病毒真正离开我们的时候,方会有个定论。
所以此文的目的,并非是想要分析病毒本身,而是想回顾在香港宣布出现首个确诊病例的前前后后,在那间被封锁起来的维景酒店内外,以及在其他700万普通香港人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墨西哥游客路线图
一切都是从“五一”的那个长周末开始。4月30日中午,从上海出发的东航MU505航班如常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我们现在知道的是,这批乘客当时并没有人感到不适,也没有人出现体温异常,因为他们很顺利就通过了体温检查。其中有一位墨西哥游客,搭乘出租车来到位于湾仔的维景酒店。几个小时之后,他开始感到不适,于是在晚上7点左右搭出租车前往附近的律敦治医院求治。到5月1日晚上8点左右,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
从这名确诊病例抵达香港,到他被医院收治为止,一共历时约7个小时。他的路线虽然非常简单,但有可能跟他接触过的人却已经不少:MU505航班上的乘客,两位出租车司机,以及维景酒店中的所有人员,加在一起有数百人之多。假如不立即行动,最坏的可能性是,这数百人可能很快会变成数千甚至更多的病患。
SARS的经验告诉香港政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但要下这个决定,对于正努力维护“旅游之都”、“购物天堂”形象的香港来说并不轻松,对于民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屡受冲击的特区政府来说,也决不容易。这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后来的几次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强调这是一个“逼不得已”的措施。
于是在确诊病例后仅半个小时,隔离令就由香港卫生署署长正式颁布,所有与患者有接触的人员都要被隔离。维景酒店被立即封锁,大批警察将整个路段团团围住,身着全套生化衣物的人员则为酒店彻底清洁消毒。当时所有在酒店居住、逗留和工作的人员均不得离开酒店,共有约350人包括100多名员工及240多名住客需要接受7天隔离。除此以外,鲤鱼门度假村和麦理浩夫人度假村也即时投入使用,准备随时接收隔离病人。
7日隔离的小插曲
政府的行动确实雷厉风行,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配合。隔离令宣布后,曾一度有30多名维景的住客集中在附近的一家教堂不愿离开,之后又有12名住客因为不愿返回维景,而只能被送往麦理浩夫人度假村。还有一些客人索性撇下行李彻底“潜逃”,这其中就包括一对来港看望女儿的四川夫妇,以及一名台湾游客,酒店封锁时恰好在外,随后就并未返回酒店,而是先后“偷跑”回内地。
卫生防护中心最初宣布,共有54名住客未返回酒店失去联络,但其后更正称已核实为6人。当局警告,假如这6人在检疫期过后才现身,可能会对其采取法律行动。5月7日下午,也就是距离检疫期结束还有一天,一名“潜逃”名单上的外籍男子返回维景接受隔离,但其余5人仍然毫无影踪。
那两名曾经与患者接触过的出租车司机,寻找过程也同样一波三折。其中一位司机,很快即被政府寻获,立即接受7日隔离,但第2名司机却迟迟未有露面。当局担心,由于前往医院时患者已经发病,第2名司机属于高危人士,可能会成为隐形播毒者,增加疫情爆发的风险,因此不断在电视报章上三令五申,呼吁他能尽快“自首”。
当时曾有一名出租车司机致电卫生防护中心热线,声称自己就是当局正在寻找的第2名司机,但其后又不愿意接受检验隔离,并且“翻口供”否认自己曾经接载过患者。更加离奇的是,他说自己致电卫生防护中心只是为了测试热线电话是否正常运作。结果警方采取行动,将这名爆“假料”的司机以涉嫌浪费警力罪名被捕。不过令人宽慰的是,“李鬼”事件之后不久,真正的“李逵”终于露面并接受隔离。
流感中见人情味
2003年的SARS,令香港人不仅对病毒本身充满恐惧,同时也对疫情所造成的人情冷漠心寒不已。当时病毒的散播造成人心惶惶,人们认定公共空间是高危地带,所以下班后只管尽快返家,几乎断绝所有社交活动。每个人都躲在口罩背后,亲朋好友或者同事邻居即使擦身而过也难以辨认,就算见面相识也要避免与别人接触,不单谢绝身体接触,就连靠近说话的勇气也没有。
但这一次的流感却并未带来孤立和猜疑,反而还成为表现香港人热情和爱心的机会。在维景酒店被封锁期间,从政府到团体,从企业到个人,都对被隔离人员关怀备至。香港红十字会送上衣物、棋类和杂志,以及专为小朋友特别准备的布偶玩具。酒店所属的旅游集团在酒店外面,打出“战胜疫情”的横额,并且每天都有不少员工组成队列,高喊各种加油口号,为玻璃另一边的同事们打气。
附近的书店老板送来中英文小说,内容从爱情到励志都有,给住客们打发时间。酒店隔壁茶餐厅的老板则每天给酒店送上几打新鲜蛋挞,让旅客能够品尝到香港的地道美食。 一些比萨饼和汉堡包店,也免费向酒店运送食物,有一名法国住客在封锁期间度过其43岁生日,快餐店更特意送来够300人享用的食物及色彩缤纷的汽球为他庆祝。另外还有一些普通的香港市民,向被隔离的小朋友们捐赠玩具、奶粉和尿片。
可能是因为疫情暂时看来还不太可怕,因此维景酒店里面被隔离开来的人们并没有愁云惨淡,反而利用这段时间交朋友开派对,玩得不亦乐乎。有人用博客每天记录酒店里的故事,有人用摄像机拍下精彩瞬间上传到YouTube与人分享,还有人则站到窗前用照相机去拍摄酒店外面媒体的长枪短炮阵仗。更多的则是参加每个晚上的派对,和在酒店大堂阶梯上席地而坐与人促膝谈心。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陌生人,在这里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成为朋友。难怪有游客在解除隔离之后这样说道,“这个旅行最难忘的不是被隔离的这些日子,而是在隔离期间认识的这些朋友。”
香港政府当然也希望成为既谨慎负责又热忱好客的东道主,希望隔离的插曲不会影响到人们旅游香港的心情和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印象。因此,特区政府不仅为旅客提供下一个目的地的机票,接载他们到机场及其他口岸,还为未离开香港的人士提供免费两晚酒店住宿,以及包括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昂坪360缆车等免费门票在内的优惠大礼包,总价高达4000港币。果然,东道主的热情征服了这些游客,他们中有超过半数都选择在隔离结束后继续留在香港,完成他们的“东方之珠”游程。
全城自发大作战
事实上,由政府指挥组织的维景酒店等隔离区域,并非香港抗疫防疫的唯一前线。早在4月25日前后,也就是墨西哥爆发疫情的新闻刚刚开始见诸香港媒体的时候,一场全城上下自发自觉的防疫大战就已经拉开序幕。
先是相关的药品在一夜间走俏。虽然专家强调要遵医嘱服药,但两种据说具有抑制病毒功能的药物――达菲胶囊和乐感清喷雾,还是在一两天内就被抢购一空。即使是寻常的感冒药,销量也直线上升,而一些中药、补品、凉茶、炖汤,甚至维生素C同样销情火爆。
口罩也立即成为紧俏商品,防护性能较高的N96型口罩难觅其踪,就连普通的一次性口罩也洛阳纸贵,在屈臣氏和万宁等规模较大的连锁店,很快卖到断档。只有一些神通广大的西药房,还能找到货源,继续供应。但既然奇货可居,自然要叫“海鲜价”,口罩短短几日便身价大涨,今天每个还只要1块,明天就变成了1块半。其他相应成为抢手货的,还有消毒药水、消毒肥皂、消毒洗手液等等“消瘦”家族的成员。
除了海陆空所有入境关口都严格检查并且登记旅客资料以外,香港城里上上下下也开始了一场彻底大扫除,从公共设施到私人屋苑,从交通工具到商场办公楼,随处都在大事清洁和消毒。有一位家庭主妇为了给家中消毒,不慎打翻消毒水弄伤楼下路人的皮肤,还成为某日的头条社会新闻。曾经在禽流感顶峰时期出现过的消毒膜,更是在各种电梯按钮上出现,除了起到消毒保洁作用以外,也成为时时刻刻警示人们要注意防护的标志。
作为香港经济活动最重要也最繁忙的中环办公区,同样严阵以待。除了加强清洁和消毒以外,不少公司张贴海报,派发传单,在员工中普及预防流感的相关知识。比如某机构的一张海报就这样提示,洗手应当在30秒以上,假如不懂计时则可以默唱《生日快乐歌》一遍;洗完手要用纸抹干,然后再用干净的纸裹住门把手开门离开洗手间。有些机构则向员工派发N96口罩,并且演习如果突发紧急疫情应当如何传达通知的流程。
也许是因为有了之前SARS的经验可以借鉴,所有这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假如只从外表粗粗看去,这座城市似乎与平常毫无两样,完全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紧张的痕迹。但只除了一项:戴口罩的人突然增多。地铁上、巴士中、商场里,只要是在室内,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戴起了口罩,虽然又闷又热,但这既是对自己的关爱,也是对别人的保护。
也许你会担心,随着戴口罩的大量增加,冷漠的人情是否会像SARS时那样再次在香港人之间流行?某日清晨,据说在港岛线从北角向中环行驶的列车上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未戴口罩的中年男子突然打了个喷嚏,他身旁有位戴着口罩的女士,马上从包中拿出一只一次性口罩,问道,“这位先生,你要不要戴上?”假如你听说了这则故事,是否也会和我一样,对上述关于人情的疑问再无担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