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褚海平 朱卫红 王淼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2661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病情、检测生命体征,术后预防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配合医疗,做好系统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43-01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血管痉挛率为25% ~30%[1],大大增加了致残率和病死率。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以其微创、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和疗效好等优点越来越被病人所接受。高质量的护理配合,是缩短明确诊断到实施针对性救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价值。自2007年6月到2011年3月,我科对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25例,女l1例年龄43~75岁,全部患者均经DSA检查确诊和定位,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
1.2 方法:采用Selding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留置导管鞘后,插入5F或6F的导引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以确定病变血管位置;填入弹簧圈,对病变血管进行栓塞或填塞。术后经造影证实,病变血管填塞完全,畸形血管血流减少或消失。
1.3 结果:34例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成功。l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抢救无效,48h病人死亡;术后出现失语,四肢无力2例,其中1例4天逐渐好转,1例突发呼吸困难死亡;l例术后出现血管痉挛,经解痉治疗好转,其余病例均无并发症,7~15d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入院时的护理:SAH患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且程度剧烈,是因为出血、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或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所致[2]。由于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多数患者充满恐惧。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平衡。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患者情绪稳定,紧张、恐惧心理相应消失,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护理,获得较好预后
2.1.1 绝对卧床:患者人院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探视,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不良的声光刺激,以保证休息质量,以利自然止血和脑血管修复。此外,应尽量少搬动患者,避免振动其头部,治疗护理活动也应集中进行,避免频繁接触和打扰患者休息。
2.1.2 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及时巡视患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发现脑疝的先兆,若有意识障碍、头痛剧烈、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减慢,此时有可能再次出血或脑疝,应立即报告医生
2.1.3 保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因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少,或不习惯于床上排便,常常引起便秘,用力排便可使血压突然升高,再次出血[3]。因此严禁患者用力排便和剧烈咳嗽,嘱患者多饮水,多食纤维素多的食物,保特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留置导尿。
2.1.4 稳定血压: 保持血压稳定在100-120mmHg/70-80mmHg,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下调20-30mmHg。
2.1.5镇静: 对有精神症状者,给予适量镇静剂,
2.1.6镇痛: 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2.2 术前护理
2.2.1 心理护理:患者进入DSA检查室时主要心理状态是对手术操作的惧怕及对手术成败的担忧,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群体使用适当的言语,讲解即将实施的手术方法、过程及必要性,术中配合及以往的成功病例。若有其他不适及时告知,但要保持头部制动。总之,要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情绪平稳的配合手术。
2.2.2 术前准备:手术区(会阴部及腹股沟区)皮肤备皮,做好造影剂、抗生素等过敏试验。遵医嘱术前24 h开始连续静脉输注尼莫通。术前6 h禁食、禁水。术前晚给镇静剂。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呼吸畅通。术前30分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术前导尿。积极准备介入所用的各种药品、导管、导丝、血管鞘、弹簧圈及治疗器械。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械。
2.3 术中护理:建立两条通畅的外周静脉通路,配合麻醉进行诱导,对部分麻醉有可能出现舌后坠导致呼吸不畅莆,还需要气管插管,连接好心电图.血压计,氧饱和度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在栓塞过程中,常见并发症有动脉瘤破裂和血栓栓塞。保持全程肝素化以防止术中动脉内血栓形成,记录所用肝素的时间及用量。警惕血压波动,及时调整尼莫通的泵入量。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返回病房后,下肢制动8h,绝对卧床休息24h。全麻未清醒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24h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头痛、呕吐及肢体活动情况。
2.4.2 下肢的观察:密切观察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感觉变化。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紫绀、皮温降低、肢体麻木,有包扎过紧或栓塞可能,应及时汇报医生处理。穿刺处加压包扎,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有无出血、血肿的发生。
2.4.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与术中同样主要预防以下情况(1)血栓栓塞: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最主要的并发症。各种原因造成的脑血管痉挛、低血压、低血容量导致脑灌注不足,相对的高凝状态,都是发生血栓栓塞的主要诱因。 (2)动脉瘤破裂:在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应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症状,一旦发生立即汇报医生积极处理。本组有l例病人,术中动脉瘤破裂进入脑室,立即行颅内血肿清除术,行脑室引流,但患者最终死亡。(3)脑血管痉挛: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如有异常汇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有一例术中出现,及时处理后获得较好预后。(4)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若出现下肢剧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则提示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由于下肢制动,病人血液粘稠度高,血流缓慢,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麻木、淤紫,明显肿胀,及早发现报医生处理。
3 小结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严重的病症,其致死率、致残率高,预后差,尤其是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颅内有了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术前良好的心理抚慰、疏导、准备完善,术中精确配合,充分、精心护理,术后准确观察病情,护理及时得当,且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微弹簧圈对局部脑血管痉挛、血栓栓塞,瘤体破裂、栓塞后综合征等的发生,从而提高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为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大明,凌峰,李萌,等颅内动脉瘤的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J].中华放射杂志,2000,34(9):621―624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6.
[3] 侯希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迟发性脑血管痉挛3O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