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瑜 谷青 柳朋坤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均无复发。结论:手术是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术中正确处理可防治复发。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69-01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升高,剖宫产引起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年龄21~41岁,平均27.5岁,发病时间:手术后6个月~6年,平均39个月。初产妇11例,经产妇4例,均有剖宫产史。其中13例位于剖宫产腹壁瘢痕处,2例位于脐部。潜伏期1~6年不等,其中<1年者1例,1~3年者11例,4~6年者2例,平均为2.5年。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剖宫产术后出现与月经相关的腹壁切口处周期性疼痛,并可扪及进行性增大的腹壁瘢痕周围结节或包块。质地偏硬,边界欠清晰,活动差,有不同程度的触痛,以月经期为著。切口内异症的诊断从典型的临床表现上即能达到100%的正确率。B超提示腹壁手术瘢痕下低回声光团,内散在光斑,边缘不规则,欠清晰。
  1.3 治疗方法: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深度累计脂肪层8例,位于筋膜层5例,累计腹直肌层2例。在切除病灶时,应保持肿物完整,避免破裂,必须切除病灶周围0.5-1.0cm的正常组织[1],使切缘干净,防治复发,只要病灶完整切除,术后不需要辅助药物治疗。
  2 结果
  所有病灶病理学检查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见纤维组织,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剖视可见浅黄色纤维组织或暗褐色组织或有褐色液体流出。术后随诊6个月~5年,未见复发,疼痛消失,其中三例术后应用药物预防复发。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多倾向于用多种因素来解释,如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医源性播散、免疫学说。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被广泛认为主要是由于术中医源性播散造成[2]。本组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多于术后3年内发病,仍有少数于术后4~6年发病,这可能与异位的子宫内膜生长速度有关,从而导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潜伏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典型,结合病史,术前诊断多无困难。因创口瘢痕组织较硬,病灶被包围在大量结缔组织中,药物达到病灶浓度很低,故手术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应彻底完整切除病灶,至少切除病灶周围0.5-1.0cm正常组织即使侵犯较深,达腹直肌层,也应锐性切除全部病灶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不宜估息,以保证无残留异位灶,以免复发。
  预防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应:(1)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这是预防本病的关键。(2)剖宫产术中注意保护好切口,清理宫腔的纱布应一次性使用,缝合子宫切口时尽量不要带入子宫内膜,缝合子宫后,换另一根新线缝合腹壁,以免缝线将子宫内膜带入腹壁。(3)缝合腹壁时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冲洗仍在使用的器械,及时更换干净纱布。(4)在孕中期剖宫取胎时,应注意保护切口,仔细清洗以免子宫内膜种植。
  总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防可治。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因此应引起大众的重视。目前,针对该病,剖宫产术中预防是关键,手术治疗是首选。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355
  [2] 曹泽义.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67-12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6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