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胆道术后拔T管致胆漏诊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坚强 叶钱琳 刘静 高翔 刘岚云 周景华

  【摘要】目的:探讨拔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2010年6月间拔T管后发生胆漏的12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结论:拔T管后胆漏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改进手术技巧适当延长拔T管的时间有助于预防胆漏的发生。胆漏发生后及时用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T管;胆漏;引流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06-01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是普外科的常规手术,术后2周以上拔除T管很少出现胆漏, 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国外为0.8%,国内约为0.97~5.6%[1],我院1990年1月~2010年1月共做胆总管切开取石1291例,其中12例拔T管后发生胆漏,发生率是0. 9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33~86岁,平均59.5岁。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胆道肿瘤2例。合并糖尿病2例,低蛋白血症2例,肝硬化2例。拔管时间为术后2~6周,拔管前常规夹闭T管2~3天,无不适后行T管造影,显示胆总管远端通畅,无狭窄及残余结石。
  1.2 临床表现:拔管后患者突然或逐步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发热、恶心、腹胀等症状,其中1例患者腹痛逐步蔓延至全腹,1例患者于拔管后次日播散至全腹患者均有腹膜刺激征表现,超声提示右上腹积液,腹穿有9例抽出胆汁。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出现腹痛后立即经T管窦道置入适当尿管,并行持续负压吸引,同时给抗感染、补液、解痉、抑制消化液分泌、营养支持等治疗,并用B超动态监测腹腔积液量,若积液量较大则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引流,必要时行小切口置双腔管持续负压引流,12例患者均治愈。
  3 讨论
  3.1 胆漏发生原因:影响纤维窦道形成或损伤纤维窦道的各种因素均可致胆漏的发生:①患者因素: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年老体弱、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腹水、糖尿病、贫血、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恶病质以及合并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均影响窦道的形成[2]。围手术期间存在严重应激,如重症胆管炎,急性胰腺炎须急诊手术,使纤维窦道形成不全。②医用材料因素:选择了刺激性小的T管(如硅胶管,聚氯乙烯管),T管口径不合适,修剪不当。胆管细却使用较粗的T管;T管修剪时短臂过长。③手术技巧因素:盲目扩大胆总管探查适应症或严重粘连,损伤胆管,细小胆管置入相对粗的T管;过多解剖胆管,损伤滋养血管,缝合时过紧过密,使胆管局部血运障碍,缝合胆总管过稀过密均易致胆漏,亦可影响纤维窦道的形成,T管放置未遵循最短原则,腹腔内留置过长,扭曲;未行大网膜包绕T管和填塞肝下间隙,亦使纤维窦道形成不全;④术后并发症:术后胆漏,不能按期拔腹腔引流管2例;术后胆管残石,使窦道形成不全2例;术后肺部感染,反复咳嗽,可使纤维窦道形成不全或损伤形成的纤维窦道3例;⑤拔T管方法不正确,拔管时撕裂脆弱的窦道。有文献报道,拔T管后胆漏的原因与窦道形成不良及损伤有关,前者占26.3%,后者占63.7%[3]。本组1例患者在窦道与腹壁交界处胆漏,不排除窦道撕裂所致。
  3.2 胆漏的预防策略:针对胆漏发生的各种因素,采用预防措施,可减少胆漏的发生。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选择适当材料,口径合适的T管,缝合胆总管疏密合适。我们的经验是选用与胆总管一致的橡胶T管,修剪后短臂长约2~3 cm,对长臂侧剪去1/3,并在正对长臂开口处剪成“V”形,利于短臂对折拔出,胆总管缝合时只缝T管一侧,针距不能太密,以不漏水为度;②在放置T管时遵循最短距离原则,放置T管后用大网膜包绕T管并填塞肝下间隙;③术前重视合并症的治疗,术后重视营养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纤维窦道形成;④择期胆道手术,术前常规驱蛔治疗;⑤拔T管时间实行个体化原则,对有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患者延期拔T管(2~12周)。⑥拔管后立即置入导尿管,可安全、有效预防胆漏,观察24~48 h后无异常可逐步外退拔管[4]。⑦徐建峰等报道用细管行T管瘘管造影[5]、范钦忠报道用双腔T管窦道造影[6]后再拔T管也取得较好效果。
  2.3 治疗:T管拔出后1~4 h出现右侧剧烈腹痛,多从上腹开始,扩散到下腹,并伴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B超提示腹腔积液或穿刺有胆汁即可确诊胆漏。近年来.由于非手术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且具有无创和微创的特点,胆漏的治疗策略发生了根本变化[7]。大部分胆漏只要确认引流是充分的和通畅的,及时解除漏口远端的胆道梗阻,胆汁的漏出会停止而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8]。保守治疗作为胆漏的首选治疗方法,在常规取T管后胆漏的治疗中尤其值得推广。因为常规取T管后胆漏有以下特点:①胆漏发生在手术后2周以上,手术区域有粘连形成,胆汁不易弥散;②多为窦道形成不全或撕裂引起,胆漏部位大多发生在瘘道与腹壁交界处[9],因此漏口与胆总管间有一定长度的窦道,易封闭;③胆道造影示胆总管下段通畅。保守治疗不难使引流充分和通畅,方法包括:①一经确诊立即从原窦道口重新插入导尿管引流,本组均获成功,若不成功可用胆道镜引导放管;②B超动态监测腹腔积液,积液多时行B超导引下穿刺引流,必要时置管引流。本组5例行B超导引下穿刺引流,2例效果不满意在B超导引下行置管引流。③有报道早期放置鼻胆管引流也有很好效果[10]。通过保守治疗腹膜炎表现进一步加重的再行手术,本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
  综上所述,拔T管后胆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病人自身的因素外,也有医源性因素。拔T管后胆漏重在预防,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同时,不同的病人区别对待。一旦发生胆漏,及时用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犹骏,戴建国,熊艳,等.拔T管后胆漏的防治[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 19 (1): 40~42
  [2] 赖敬业,周建华.拔T管后胆漏的防治体会[J].华西医学,2009, 24(10):2715~2717
  [3] 陈明,王向,王晓俊.拔T管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临床医学工程,2010, 17(7):37~38
  [4] 姚昌宏.常规拔T管所致胆汁性腹膜炎26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1992, 12(2):417~418
  [5] 徐建峰.经T管窦道造影对T管拔除后胆漏的顶防[ J].中国医师杂志.,2004, 11:1550
  [6] 范钦忠.双腔T管窦道造影顶防拔管后胆漏的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 17(5):269~270
  [7] 李政,李泽宇,杜太平,等.拔除T管所致胆瘘的保守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9,14(2):152
  [8] 梁力建,罗时敏.胆瘘[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 22 ( 9 ):565~569
  [9] 赵登秋,束芳明,蒋厚文,等.27例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 16( 10) : 607~ 608
  [10] 李可为,施维锦.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J].中国实用外利杂志,2002, 22(7):423~4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6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