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拟祛斑汤治疗女性黄褐斑35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富满

  摘要:目的:观察祛斑汤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中药祛斑汤,维生素C、E,外用维A酸乳膏;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E,外用维A酸乳膏,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斑汤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显著。
  关键词:女性黄褐斑;祛斑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34-0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最常见于面部的、对称的、不规则形的色素沉着斑。祛斑汤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附一院罗光华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方,该方具有疏肝活血、健脾益肾、清热凉血的作用。笔者有幸随师临证,以祛斑汤治疗黄褐斑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0例女性患者均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根据《皮肤性病学》[1]诊断标准确诊为黄褐斑,年龄在25~50岁之间可纳入本观察。将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年龄为25~48岁,平均年龄为37.4岁;病程为4个月~10 a,平均病程为5.4 a。对照组为35例,年龄为27~50岁,平均年龄为38.6岁;病程为1~11 a,平均病程为6.2 a。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1)中药内服:予自拟祛斑汤:柴胡10 g,当归10 g,丹参15 g,茯苓15 g,泽泻10 g,薏苡仁30 g,冬瓜仁30 g,紫草10 g,补骨脂15 g,菟丝子15 g,白芷10 g,地骨皮10 g,桑叶10 g,黄芩10 g,栀子10 g,玫瑰花10 g,甘草6 g。血瘀者加桃仁10 g,红花10 g。将祛斑汤煎煮后(常法煎药),去滓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2)西药内服:予维生素C 0.4~0.5 g,维生素E 0.1 g,3次/d。(3)外用药:0.025% 维A酸乳膏(商品名迪维霜,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500218171)外搽皮损处,每晚1次。
  1.2.2对照组(1)西药内服:维生素C 0.4~0.5 g,维生素E 0.1 g,3次/d。(2)外用药:0.025% 维A酸乳膏外搽皮损处,每晚1次。
  1.2.3疗程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秩和检验。
  1.4观察指标就诊当天和用药后1、2、3个月,分别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皮损面积、颜色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2]基本治愈: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
  2.2治疗结果治疗组35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0例,好转1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35例患者中基本治愈6例,好转7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4.4%。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组3例出现轻度胃部不适、轻度腹泻,但能耐受,未影响治疗观察,对照组未见其他不适。
  3讨论
  黄褐斑是多见于女性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或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存在连锁遗传方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患者易患黄褐斑;或与季节有关,多在夏季日晒后诱发或加重;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避孕药、苯妥英钠等也可诱发本病[3]。
  黄褐斑属于中医的黧黑斑,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罗教授根据五脏主五色理论,肝主青、肾主黑、脾主黄,故黄褐斑治疗要从此三脏着手;肝郁化热,灼伤阴血,导致气血失和,引起黄褐斑,治疗时要兼清热之品;又认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又注重运用活血化瘀之药。方中柴胡、玫瑰花可疏肝解郁活血,当归、丹参可养血活血,其辛行温通,为活血行气之要药;茯苓、泽泻、薏苡仁、冬瓜仁可利湿健脾;补骨脂、菟丝子可滋阴补肾;地骨皮、紫草、桑叶、黄芩、栀子可清热凉血;甘草可调和诸药,并有健脾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清热凉血消斑之效。经临床观察,祛斑汤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357.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16.
  (收稿日期:2011-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6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