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中肌开窗植钉与大转子截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效果对比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对臀中肌开窗植钉法与大转子截骨法在髋臼后壁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探讨临床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 3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 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 Kocher-Langenbeck入路(简称K-L入路)联合大转子截骨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K-L入路联合臀中肌开窗植钉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2.00±6.35)min, 术中出血量为(548.76±160.63)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1.00±3.53)min, 术中出血量为(668.57±125.36)ml。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优10例, 良6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8.89%;髋关节功能:优10例, 良5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髋臼复位质量:优8例, 良7例, 差3例, 优良率为83.33%;髋关节功能:优8例, 良6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大转子截骨法, 采用臀中肌开窗植钉法治疗髋臼后壁骨折, 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恢复,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臀中肌开窗植钉;大转子截骨;髋臼后壁骨折;Kocher-Langenbeck入路
伴随社会的进步, 交通工业发展的不断加快, 髋臼骨折成为了临床常见的骨折损伤。后壁骨折约占髋臼骨折的
25%[1], 是髋臼骨折的常见类型, 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引起, 多发于年轻且活动量较大的人群中。由于髋臼位置较深, 解剖結构复杂, 加大了手术暴露的困难性。临床通过大转子截骨将髋臼后壁显露治疗, 往往创伤较大, 术中出血量较多, 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研究表明[2], 将大转子截骨法替换为臀中肌开窗植钉法, 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为证实这一说法, 本文通过对3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3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 女12例;年龄26~57岁, 平均年龄(42.53±6.14)岁;根据Letournel-Judet髋臼骨折分型进行分类, 所有病例均属于A型髋臼后壁骨折;损伤部位:左髋14例, 右髋2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 坠落伤10例, 压砸伤6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8例。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行臀中肌开窗植钉术:患者全身麻醉, 行侧卧位, 将患侧置于上方。进行术前常规操作, 包括:消毒、铺单等。行K-L入路, 取10 cm左右切口, 将皮肤皮下阔筋膜依次切开, 由臀大肌走行方向将肌纤维分开, 于股骨后侧切开旋后肌群, 将髋臼后壁骨折部位显露。坐骨神经需注意保护, 向远端分离显露坐骨结节, 将骨折断端淤血和髋臼内游离的血块进行清理, 用脉冲冲洗器对髋臼进行冲洗, 对骨折进行复位时可使用骨盆复位钳, 用克氏针或螺钉进行临时固定。将骨盆弧形钢板塑形后插入, 螺钉于坐骨结节远端固定。由于臀中肌遮挡近端, 植钉较为困难, 可沿大粗隆顶点, 用直型血管钳将臀中肌肌纤维进行垂直钝性分离, 分离长度5 cm左右, 使用拉钩将分离逐层牵开至髋臼顶骨面。见弧形钢板近端后, 钻孔拧入螺钉固定。
对照组行大转子截骨术:将臀中肌与股外侧肌后缘显露, 于附着点远5 cm处用摆锯将冠状面进行截骨, 厚度2 cm左右。将截骨块与臀中肌及股外侧肌连同翻向前侧, 暴露臀小肌下缘。注意对臀上血管及神经进行保护, 在其深面沿髋臼缘延伸至髂前下棘, 将髋臼顶部充分显露。骨折复位后用钢板固定髋臼, 用螺钉将截骨后的大转子进行复位固定。
通过C臂机观察无异常后将切口常规冲洗, 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给予患者皮肤牵引。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药物治疗, 预防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 d拔除引流管, 术后3 d在指导下行功能锻炼。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②参照Matta标准判断髋臼复位质量[3]:优:X片显示骨折移位<1 mm;良:X片显示骨折移位1~3 mm;差:X片显示骨折移位>3 mm。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③参照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判断髋关节功能[4]:分为疼痛、运动幅度、步行3项进行评分, 根据3项评分总和判断, 优:17~18分;良:13~16分;可:9~12分;差:<9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2.00±6.35)min, 术中出血量为(548.76±160.63)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1.00±3.53)min, 术中出血量为(668.57±125.36)ml。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髋臼复位质量及髋关节功能 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优10例, 良6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8.89%;髋关节功能:优10例, 良5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髋臼复位质量:优8例, 良7例, 差3例, 优良率为83.33%;髋关节功能:优8例, 良6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77.78%。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髋臼解剖结构复杂, 暴露困难, 手术视野显露不充分可影响髋臼骨折的复位情况。临床常通过大转子截骨术翻转骨块, 更好地显露髋臼骨折手术操作面, 对关节内骨块复位操作和有效的固定处置有显著效果。但有研究提出[5], 大转子截骨术会引发术后骨折不愈合、截骨块近端移位等并发症。
而采用臀中肌开窗植钉法, 无需大转子截骨再复位固定, 缩短了手术时间, 且麻醉用时短, 复苏快、对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降低麻醉药物的肝肾代谢, 减轻肝肾负担具有重要意义[6]。大转子截骨时, 精准度较低, 截骨块不规范, 尤其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再复位固定时, 有螺钉挤压劈裂截骨块的状况出现, 而臀中肌开窗植钉法可有效降低骨不愈合的风险。大转子血运丰富, 截骨后截骨面出血明显, 影响手术视野, 为手术增加难度, 采用臀中肌开窗植钉术则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2.00±6.35)min, 术中出血量为(548.76±160.63)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1.00±3.53)min, 术中出血量为(668.57±125.36)ml。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优10例, 良6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8.89%;髋关节功能:优10例, 良5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髋臼复位质量:优8例, 良7例, 差3例, 优良率为83.33%;髋关节功能:优8例, 良6例, 可3例, 差1例, 優良率为77.78%。观察组髋臼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臀中肌开窗植钉术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大转子截骨术, 说明臀中肌开窗植钉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所诉, 臀中肌开窗植钉术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时, 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恢复, 相比大转子截骨术更加适合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杜敏, 李钊伟. 髋臼后壁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47):189, 197.
[2] 周钢, 李国, 沈宁江. 髋臼后方包容角对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评估的临床应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2):105-107.
[3] 潘振华, 刘长城, 冯文岭. 涉及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的治疗及进展.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2):96-98.
[4] 谢逸波, 李培浩, 余沛聪. 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实用骨科杂志, 2018, 24(9):773-777.
[5] 牛会彬, 刘中国, 邓岗西. Kocher-Langenbeck入路加大转子截骨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后柱(壁)骨折.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 23(1):51-52, 55.
[6] 段钢, 刘刚, 朱自强, 等. 经股骨大转子截骨治疗髋臼后壁和后柱骨折31例临床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40(23):2888-2889.
[收稿日期:2018-1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