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97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1%, 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3.24%,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4.732、3.453、20.695、11.265、38.081、52.351,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1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佳, 并发症发生率低, 术后恢复快, 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34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 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较高, 且多为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术均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 PFNA内固定具有术后创伤小、内固定牢固的优点, 但骨折愈合速度慢, 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长。髋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创伤较大, 但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 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1]。本研究对比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骨科治疗的97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26例)。观察组男3例, 女23例;年龄79~101岁, 平均年龄(88.7±6.2)岁。
  对照组男21例, 女50例;年龄71~101岁, 平均年龄(84.0±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经X线或CT检查确诊, 均为单侧骨折;按 Tronzo-Evans分型, Ⅲ型43例、Ⅳ型25例、V型29例;排除髋关节功能障碍、骨髓炎、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 腰硬麻醉后将患肢牵引复位, 用克氏针标记股骨干及股骨颈位置, 在C臂机透视下观察股骨颈干角及前倾角接近正常后, 固定牵引床, 以股骨大粗隆顶点为中心, 做一长约4~8 cm的切口, 显露大粗隆尖, 从偏内侧置入导针, 扩大髓腔入口, 导针向下扩髓, 置入合适的PFNA主钉直至末端与大粗隆平齐, 经定位器定位固定钉位置, 置入导针至股骨颈内, 经C臂机透视骨折端完全复位后, 置入固定螺旋刀片并锁定, 更换定位器, 定位远端的锁定钉, 切开皮肤, C臂机再次透视确定位置, 并确保股骨颈干角及前倾角位置正常, 再钻孔、测深、固定螺钉, 最后冲洗止血, 关闭切口[2]。
  1. 2. 2 观察组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 腰硬麻醉后取髋外侧切口, 依次切开各层至关节囊, 显露股骨头颈及骨折端, 将患肢外旋内收, 从股骨小粗隆上方1.5 cm處锯断股骨颈, 将股骨髓腔扩髓, 试模后置入适宜的骨水泥型/生物型加长股骨柄假体和股骨头假体, 再复位, 行屈膝屈髋观察髋关节活动有无异常, 最后缝合关节囊及臀中肌, 放置引流管, 结束手术[3]。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髋内翻、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假体松动、股骨干骨折。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判定疗效。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1%, 高于对照组的73.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 低于对照组的21.1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需要手术治疗, 但临床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较多, 对骨质疏松而言, 常规内固定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具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PFNA内固定属于髓内内固定方法, 其弯距小、应力遮挡小、力臂短, 降低局部应力集中骨折及断钉的风险, 但内固定后存在隐性出血, 总失血量大, 往往与术中实际出血量不符[5-7]。同时PFNA术后恢复较慢, 卧床时间长, 骨折愈合慢, 降低了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人工关节置换将骨折部位完全锯除, 无需C臂机透视下进行操作, 手术时间短, 术后可早期下床负重活动, 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1%, 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3.24%,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4.732、3.453、20.695、11.265、38.081、52.351,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1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好, 髋关节功能恢复佳, 能有效防止关节功能退化,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立群, 王贵清, 汤勇智, 等. 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观察. 吉林医学, 2016, 37(10):2464-2465.
  [2] 王建业, 王新杰, 袁盛平. 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的对照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8):54-56.
  [3] 戴兵, 孟祥德, 骆洪涛, 等. PFNA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0, 16(4):282-285.
  [4] 鲜成树, 王科学, 吴勇刚, 等. 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4):796-798.
  [5] 徐风瑞, 何明武, 姚忠军, 等. PFNA内固定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2):130-133.
  [6] 顾军, 冯晓军, 华荣, 等.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江苏医药, 2017, 43(11):797-799.
  [7] 关长勇, 常青, 彭伟, 等.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2):110-112.
  [8] 朱建富, 郑海荣, 叶明呈. 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的对照研究. 健康研究, 2014, 34(6):661-663.
  [9] 易秋良. 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对比.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7(2):180-182.
  [10] 杨志发, 刘展亮, 李晓彬, 等.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4(1):133.
  [收稿日期:2018-09-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