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合过敏煎加味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观察小陷胸合过敏煎加味治疗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随机分为2组,主要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EOS)等指标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对照组为68.4%。两组临床疗效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PEFR(呼气高峰流量)、IgE、EOS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陷胸合过敏煎加味治疗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儿童哮喘;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平喘化痰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
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临床比较常见,属中医哮证范畴。2010年以来,笔者运用小陷胸合过敏煎加味治疗此病证50例,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儿科学》[1]的标准,中医辨证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不能平卧、病程较长、面色欠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大便较干,伴有发热咳嗽、喉间痰多,舌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滑数。凡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年龄3-14周岁,属哮喘发作期患儿均纳入观察病例。凡哮喘持续状态或发病后坚持使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药者均不纳入本观察。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3-6周岁15例,6-9周岁20例,9-14岁15例;病程1-7年;病情轻度26例,中度24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3-6周岁8例,6-9周岁13例,9-14岁14例;病程1-8年;病情轻度17例,中度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治以扶正祛邪、平喘降逆、化痰止咳,选用小陷胸合过敏煎加味。处方:黄连5g、瓜蒌15g、清半夏10g、银柴胡15g、乌梅10g、五味子10g、防风10g、前胡15g、紫菀10g、地龙10g、知母10g、浙贝母10g、胆南星10g、炒牛蒡子5g、山药10g、葶苈子10g、路路通10g、紫河车3g。以上为3-9岁患儿剂量,可根据症状特点和个体差异酌情加减药物剂量,每天1剂,水煎3次口服,喘重者配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
2.2 对照组 采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mg、5mg,3-5岁每日1片(4mg),6-14岁每日1片(5mg),喘重者配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
两组均以1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
2.3 观察项目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值(主要症状有胸闷、喘息、咳嗽、鼻痒、哮喘音、口唇略紫,每个症状无0分,轻1分,重2分)、治疗前后检测FEV1和PEFR等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检测IgE和EOS指标。
3 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哮证的近期疗效标准制定。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喘鸣音消失或不足。轻度者,肺部功能FEV1和PEFR增殖35%以上;显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喘鸣音明显好转,肺部功能FEV1和PEFR增殖30%;好转,喘息症状及肺部喘鸣音好转,肺部功能FEV1和PEFR增殖10%-30%;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喘鸣音无好转或加重,肺部功能FEV1和PEFR增殖不足10%。
3.2 治疗效果
3.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Ⅰ。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对照组为68.4%,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2.2 2组治疗前后的FEV1、PEFR、IgE和EOS等治疗治疗前后比较见表Ⅱ。结果显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论
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4]在临床较为多见,约占儿童哮喘病症分型的30%以上。针对本病机,笔者制定扶正祛邪、降逆平喘、化痰止咳并用的方法,以小陷胸合过敏煎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方中,以紫河车、山药、五味子、银柴胡扶正益肺,以瓜蒌、清半夏、前胡、紫菀、葶苈子浙贝母祛邪而清肺化痰平喘,炒牛蒡子配山药既能补肺益肾,又能降肺气之逆二者相济为用,可以清痰涎利肺气,为益肺止咳之要药。地龙和路路通均能通络平喘,胆南星善化顽痰,葶苈子泻肺涤痰,紫河车[5]扶正固本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全方共奏扶正祛邪、降逆平喘、化痰止咳。笔者发现哮喘虚实夹杂症大多具有便干、反复痰喘的特点,用药后大便通暢,诸如喘促等症状随之缓解。本观察结果表明,小陷胸合过敏煎加味对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在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其对儿童哮喘虚实夹杂型疗效可靠、作用持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胡亚美,褚福棠. 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30-634.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06-10.
徐艳玲.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6.11(8).
将尊五.湖北中医杂志[J].1987:06-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57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