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最大径≤1cm的乳腺恶性肿块超声特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最大径≤1 cm的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特征。方法 136个超声可探查的小乳癌其中最大径≤1 cm有38个, 最大径1~2 cm有98个)。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 观察并比较不同最大径肿块超声特征。结果 最大径≤1 cm肿块及最大径1~2 cm肿块在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比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不规则、深分叶征、内部回声不均匀、纵横比≥1、出现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比例方面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纵横比≥1方面, 最大径≤1cm肿块的比例高于1~2 cm肿块;在形态不规则、深分叶征、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 1~2 cm肿块的比例高于最大径≤1 cm肿块。在血流分級方面, 最大径≤1cm肿块分级0级24个(63.16%), Ⅰ级12个(31.58%), Ⅱ级2个(5.26%), Ⅲ级0个。最大径1~2 cm肿块分级为0级12个(12.24%), Ⅰ级15个(15.31%), Ⅱ级37个(37.76%), Ⅲ级34个(34.69%)。最大径≤1 cm肿块血流分级主要为0~Ⅰ级, 最大径1~2 cm肿块血流分级0~Ⅲ级皆有, 但以Ⅱ~Ⅲ级较多, 两类肿块血流分级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6.7806, P<0.05)。结论 乳腺恶性肿块在最大径≤1 cm时就呈现出边缘毛刺、纵横比≥1的恶性征象。随着肿块体积的增大, 其恶性征象逐渐典型。
  【关键词】 乳腺;恶性肿块;最大径≤1 cm;超声特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31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乳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和发病人群年轻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开始受到重视[1]。小乳癌是指病灶最大直径≤2 cm的乳腺癌[2], 其超声学特征往往不如较大肿瘤(最大径>2 cm)的特征典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在136个超声可探及的小乳癌, 重点观察并分析最大径≤1 cm和1~2 cm的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学特征, 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乳腺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136个乳腺恶性肿块, 其中最大径≤1 cm有38个, 最大径1~2 cm有98个。
  1.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两组肿块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使用西门子sonoline premier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 7.5~10.0 MHz。扫查方法:受检者双臂上举, 充分暴露双侧乳房、腋窝, 以乳头为中心作乳腺放射状纵切、 横切和斜切, 并与对侧乳房进行对照并系统扫查, 若发现有结节则重点扫查。扫查观察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纵横比≥1、后方回声特点、钙化灶、腋窝淋巴结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血流形态及分布情况, 适当调节仪器使血流显示最明亮, 在血流最丰富的切面后, 对病灶内血流信号进行评价。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二维超声特征观察所有病理肿块的形态、边缘毛刺、内部回声、深分叶征、纵横比、后方回声特点, 内部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根据Adler[3]方法将肿块血流分为4级。0级:病灶内无血流信号;Ⅰ级:病灶区有少量血流, 可见1~2个点状或细短棒状血流信号;Ⅱ级:病灶区有中量血流, 可见3~4个点状血管或1个较长的血管, 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肿块半径;Ⅲ级:病灶区可见丰富血流, 可见≥5个点状血管或≥2个较长的血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36个乳腺恶性肿块, 最大径≤1 cm肿块中, 形态不规则7个(18.42%), 边缘毛刺28个(73.68%), 内部回声不均匀18个(47.37%), 呈深分叶征者5个(13.16%), 纵横比≥1有12个(31.58%), 后方回声衰减4个(10.53%), 出现钙化灶4个(10.53%), 腋窝淋巴结转移10个(26.32%)。最大径1~2 cm肿块中, 形态不规则38个(38.78%), 边缘毛刺75个(76.53%), 内部回声不均匀74个(75.51%), 呈深分叶征57个(58.16%), 纵横比≥1有17个(17.35%), 后方回声衰减9个(9.18%), 出现钙化灶35个(35.71%), 腋窝淋巴结转移43个(43.88%)。最大径≤1 cm肿块及最大径1~2 cm肿块在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比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不规则、深分叶征、内部回声不均匀、纵横比≥1、出现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比例方面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纵横比≥1方面, 最大径≤1 cm肿块的比例高于最大径1~2 cm肿块;在形态不规则、深分叶征、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 最大径1~2 cm肿块的比例高于最大径≤1 cm肿块。在血流分级方面, 最大径≤1 cm肿块分级0级24个(63.16%), Ⅰ级12个(31.58%), Ⅱ级2个(5.26%), Ⅲ级0个。最大径1~2 cm肿块分级0级12个(12.24%), Ⅰ级15个(15.31%), Ⅱ级37个(37.76%), Ⅲ级34个(34.69%)。最大径≤1 cm肿块血流分级主要0~Ⅰ级, 最大径1~2 cm肿块血流分级0~Ⅲ级皆有, 但以Ⅱ~Ⅲ级较多, 两类肿块血流分级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6.7806, P<0.05)。   3 讨论
  既往研究显示[4, 5], 乳腺恶性肿块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边缘毛刺, 深分叶状, 内部回声不均匀, 纵横比≥1, 后方回声衰减, 结节内部钙化及腋窝淋巴转移等特点。故笔者选取了数个典型恶性超声征象进行讨论。
  本研究表明, 最大径≤1 cm的乳腺恶性肿块在超声特征上与小乳癌中的较大者(最大径为1~2 cm)有相同之处, 亦有不同之处。其中最大径≤1 cm肿块及最大径1~2 cm肿块在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比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在恶性结节的生长过程中, 边缘毛刺是相对较早出现的恶性征象, 究其根本, 還是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关。乳腺癌是源于导管上皮和腺泡上皮的恶性肿瘤, 肿瘤组织呈放射状侵入邻近纤维脂肪组织内, 这种浸润性生长方式是恶性肿块始终存在的生长方式[6]。本研究中, 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征在最大径≤1 cm与最大径≤1~2 cm比例都不高, 在最大径≤1 cm肿块中有后方回声衰减4个(10.53%), 最大径1~2 cm肿块中有后方回声衰减9个(9.18%), 考虑是因为后方回声衰减征与肿瘤内组织成分相关, 而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 故二者差异亦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 最大径≤1 cm肿块及最大径1~2 cm肿块在形态不规则、深分叶征、内部回声不均匀、纵横比≥1、出现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比例方面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最大径≤1 cm的恶性肿块相比较, 最大径1~2 cm的恶性肿块更易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深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钙化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特点, 这提示随着肿瘤的生长, 其超声恶性征象会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表现得更典型。但在纵横比≥1方面, 最大径≤1 cm肿块的比例高于1~2 cm肿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可能与乳腺组织的自身结构有关。在肿瘤的早期阶段(最大径≤1 cm), 肿块的侵蚀力相对较弱, 故肿瘤组织沿乳腺导管生长较明显, 呈现出纵向生长的特征;当肿块体积增大时, 肿块的侵蚀力增大, 其生长方向也发生改变, 故纵横比特征反而不明显。
  多数乳腺癌的血流研究显示乳腺癌即使病灶尚小时, 病变区就有相对丰富和高速的动脉供血, 其中血流分级中以Ⅱ级、Ⅲ级较多[4, 7, 8]。但是本研究中, 最大径≤1 cm肿块血流分级主要为0~Ⅰ级, 最大径1~2 cm肿块血流分级0~Ⅲ级皆有, 但以Ⅱ~Ⅲ级较多, 两类肿块血流分级情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6.7806, P<0.05)。分析其原因, 既往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2 cm恶性肿块, 而关于≤1 cm的恶性肿块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将肿块分为最大径≤1 cm和最大径1~2 cm分别讨论, 与既往研究不尽相同。最大径≤1 cm的恶性肿块血流分级较低可能与其本身血管发育可能不丰富有关;而最大径1~2 cm的恶性肿块血流分级为0~Ⅰ级可能与操作者本身操作不当有关, 其血流分级为Ⅱ~Ⅲ级则与既往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乳腺恶性结节在肿块较小时(最大径≤1 cm)易出现边缘毛刺征, 纵横比≥1, 随着肿块体积的增大(最大径>1 cm), 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深分叶等恶性超声征象逐渐典型。本研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将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并对乳腺恶性结节的多普勒特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莹, 吴春晓, 张敏璐. 乳腺癌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和疾病特征. 中国癌症杂志, 2013, 23(8):561-569.
  [2] 刘睿. 小乳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5):31-32.
  [3] 陈雁威, 于韬. 高频超声在乳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2):93-95.
  [4] Adler DD, Carson PL, Rubin JM, et al. 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 Preliminary findings.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1990, 16(6):553-559.
  [5] 沈莉莉, 杨晓.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安徽医学, 2015(1):91-93.
  [6] 陈雁威, 何翠菊, 罗娅红.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MRI诊断小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1):39-41.
  [7] 李晶, 高树熹, 马燕,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物血管分布的研究.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2, 21(3):224-227.
  [8] 李燕, 聂志伟, 张军连. 小乳癌超声图像特征分析及体会. 中国医学创新, 2015(4):47-50.
  [收稿日期:2019-0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65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