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疾病进行肾穿刺活检病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施肾穿刺活检的慢性肾病患者110例,肾穿刺成功之后采取相应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穿刺针数进行统计,对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病理检查结果。结果:1次2针穿刺成功率达到97.0%,1次3针穿刺成功率为3.0%;活检出肾小球为12~26个,平均为(16.5±2.0)个;左肾穿刺占4.0%,右肾穿刺占96.0%。结论:肾穿刺活检技术属于有效且安全辅助检测手段,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手术之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应用价值
  慢性肾脏病是由于大部分肾脏损害性病症发展时间长于3个月,进行血液检查与尿检的时候检出相关指标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者通过影像学、肾脏病理学检出异常。早期的慢性肾病患者无明显异常症状,伴随病情的不断发展,后期会逐渐发展成肾脏纤维化,最后则会出现肾衰竭致患者死亡。各类型慢性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相对类似,病理类型却有所差异"。肾脏穿刺活检术属于较为常见的检查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对广泛。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施肾穿刺活检的慢性肾病患者110例,分析慢性肾病通过穿刺活检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施肾穿刺活检的慢性肾病患者110例,男56例,女54例,年龄19~68岁,平均(40.2±3.6)岁。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前的初步诊断主要是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原发性的肾病综合征以及狼疮性肾炎等。
  检测仪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3.5~5.0MHz,病理活检使用全自动活检枪,切割槽式的活检针,采用和活检枪相配的活检针。
  方法:患者在手术前完善相应的基础检查,主要包括肾功能、凝血分析与血常规检查等。在手术前1周,患者需要停止使用各类抗凝药物。针对合并呼吸道感染、咳嗽以及生理期的患者,需要另外进行检查;针对合并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待情稳定之后实施检查。手术实施之前,要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提前给患者讲述肾穿刺活检的价值与意义,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患者仰卧,在腹部下使用棉枕垫高5~10cm,去掉枕头,使得患者背部稍微倾斜,采取头高、体低的斜坡体位,腹部下面放置腹带,手术后进行包扎使用。嘱咐患者要放松心态,超声探头使用纵切面、横切面等十字交叉的方式进行定位,常规采用肾脏下的1/3为穿刺点,进行肾脏穿刺。
  观察指标:观察在慢性肾脏病中应用肾脏活检的应用价值及异常检出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1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次2针穿刺的成功率达到97.0%,1次3针穿刺的成功率为3.0%;活检出肾小球12~26个,平均(16.5+2.0)个。左肾穿刺占4.0%,右肾穿刺占96.0%。110例患者中,5.0%的患者在手术后通过肉眼能够发现血尿,49.0%的患者通过镜下检查之后发现血尿。临床症状上,30.0%的患者存在腰酸与腰痛的症状。手术后9.0%的患者能够发现包膜下血肿,未发现穿刺所导致的感染患者。
  讨论
  肾病种类相对较多,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大多数肾脏疾病诊断和肾脏组织的改变并不完全相同。需要进行肾活检的肾病类型主要是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与肾功能减退相对较快、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段姝伟等研究显示凹,80例慢性肾病患者通过肾穿刺活检检查,1次2针穿刺的成功率达到96.0%,1次3针穿刺的成功概率为4.0%;活检出肾小球11~25个,平均(15.8±2.0)个。本次研究结果与其研究基本相符。说明慢性肾病通过肾穿刺活检,能够有效检出肾小球情况,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4。另外,此次研究发现,肾穿刺活检术对慢性肾病患者的感染性较小,安全度相对较高,并且能够有效发现慢性肾病的具体情况,对临床治疗慢性肾病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肾穿刺活检技术属于有效且安全的辅助检测手段,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手术之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少。肾穿刺活检术对慢性肾病的检查有着至关重要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田树元,蒋天安,余永红,等,超声引导下徒手法肾组织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5):408-411.
  [2]韩秋霞朱晗玉.血清PLA2R抗体及THSD7A抗体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8):564-568.
  [3]段姝伟陈丁,吴杰,等.不同性别lgA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6):486-488.
  [4]郑维,耿晓东,吴镝,等.IgA腎病发病机制及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7,38(6):550-5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76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