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煎颗粒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免煎颗粒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免煎颗粒中药口服配合外敷, 观察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00例黄褐斑患者斑块减淡平均时间为20 d, 完全消失时间为45~100 d。患者经治疗后, 临床治愈165例(82.5%), 显效18例(9.0%), 有效8例(4.0%), 无效9例(4.5%), 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采用本方法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 无不良反应, 可做推广。
【关键词】 黄褐斑;免煎中药;外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65
黄褐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 平于皮肤, 抚之不碍手, 压之不褪色, 非常有碍观瞻, 给广大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西药往往疗效较差。近6年来, 江苏省名老中医李兰舫老先生门诊免煎颗粒中药口服加外敷治疗黄褐斑200例, 疗效十分理想,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200例黄褐斑患者, 年龄19~58岁, 男3例, 女177例;发病时间1个月~25年。多呈对称蝶形分布于颧颊部, 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常伴有心烦、易怒、性情抑郁或急躁, 或者疲乏倦怠无力以及月经紊乱等症状, 部分为日光暴晒后爆发。
1. 2 方法 中药口服治疗:门诊常用基础方使用三九单味中药配方颗粒, 黄芪20 g, 白术、白芷、桃仁、僵蚕、蒺藜、浮萍、当归、赤芍、玫瑰花、菊花、茯苓各10 g, 红花、川芎各6 g, 肝郁气滞者加用柴胡、香附、枳壳、青皮各10 g;脾虚肝郁者加太子参、茯苓、柴胡、香附、薄荷各10 g;肝肾亏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各10 g;斑疹深重不易消退者加三棱、莪术各10 g;伴乳房胀痛者加八月札、青皮、陈皮、橘叶各10 g;上方开水冲服, 1剂/d, 分两次饭后2 h服用。中药外敷治疗:三七10 g、桃仁15 g、玫瑰花15 g、制白附子10 g(以上用三九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研成粉剂), 用少量水冲化后搅拌成糊状, 可加蛋清增加其黏性, 蘸取均匀敷于面部斑块处, 早晚各1次, 1 h/次, 配合中药内服外用。亦可配合中成药丝白祛斑软膏或斑克霜涂抹, 早晚各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本病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期间坚持内外合用, 注意防晒, 否则影响治疗效果。经期活血化瘀药宜减少使用, 以免经期经血过多, 损伤正气。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即斑块完全消失, 随访两年内未复发;显效即斑块减淡, 面积缩小>1/2;有效即斑块减淡, 面积缩小>1/3;无效即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00例患者口服加外用上述中药, 斑块减淡平均时间为20 d, 完全消失时间为45~100 d。患者经治疗后, 临床治愈165例(82.5%), 显效18例(9.0%), 有效8例(4.0%), 无效9例(4.5%), 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黄褐斑西医认为其属于黑变病的一种。多见于女性, 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 其发病与日晒、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 也见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结核、癌症、慢性乙醇中毒、肝病﹑甲状腺疾病等患者。日光可促使发病或加重, 且面部肤色越深者发生的机会越多[1-3]。色素沉着的原因可能与雌激素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体、孕激素促使黑素体的转运和扩散、黄体酮促进色素沉着的发展有关[4]。还有研究认为与血清铜增高, 血中巯基值下降, 酪氨酸酶活性增强, 血清锌、维生素A、维生素E下降等因素也有关。并且, 本病与精神紧张、忧郁和精神创伤有着密切的联系[5-7]。男性患者约占10%, 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
中医称本病为“面上杂病”、“黧黑斑”、“面筎”、“面尘”、“蝴蝶斑”、“褐黄斑”、“妊娠斑”等, 因肝病引起者, 又叫“肝斑”[8-10]。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尤其与肝脏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以气血失和不能上荣于面。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 均会导致气血悖逆, 气血郁滞, 颜面失于荣养。也有人认为与冲任有关, 冲任起于胞宫, 最终上行于面部, 肝郁血滞损伤冲任,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故致本病。正如《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 或脏腑有痰饮, 或皮肤受风邪, 皆令血气不调, 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 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 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藏, 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 或涩或浊, 不能荣于皮肤, 故变生黑皯。”宋朝《女科百问》认为:“面黑斑者, 皆脏腑有痰饮, 或皮肤受风邪, 皆令血气不调, 至生黑斑。”
但不论何种情况, 不外乎虚、瘀、湿、热所致。中医治疗本病主要以疏肝理气、化瘀消斑、补益脾肾为主, 再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体质、皮损特点、舌苔脉象, 来辨证选用中药内服外用。本文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出, 面部黄褐斑的病理机理为肝郁气滞, 脾虚肝郁,肝肾亏虚, 致气滞血瘀, 郁热伤血, 虚火上炎, 而致颜面气血失和, 燥结成斑。疏肝解郁, 健脾疏肝, 滋补肝肾, 活血化瘀, 散结消斑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本病基础方中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君,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 血液才能充实, 气血充实面色才能转红润, 并且气能行血, 气血充盛, 气机调畅, 血液的运行得以保证, 才能加快瘀滞的消散, 故祛斑药必须配以补气药。当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为臣;僵蚕、桃仁、红花、玫瑰花, 活血化瘀散斑为佐;白芷、菊花、浮萍、蒺藜美白淡斑为使;中期气血充实神健后, 可加用三棱、莪术等破血化瘀药以加快斑块的消散。外用组方中三七粉具有清热平肝、养心安神、润肺、葆青春抗衰老、消除和减少皮肤皱纹及老年斑等功效。尤其适用于女性的美容、护肤, 是女性最天然的良好美容护肤养颜产品, 它能抗衰老, 保护皮肤, 改善皮肤外观, 使皮肤柔软并增加弹性。并且, 中药治疗本病无任何不良反应, 且能在调斑过程中还能治愈很多患者的妇科病, 故广受患者好评。现在临床多采用中药免煎颗粒剂, 是将单味中药材通过加工并提取其有效成分后制成的中药饮片新剂型, 它即保留了中药汤剂的优点, 又将中医药传统的汤剂转变成一种快捷、简单、方便的剂型[11-13]。省去了传统中药煎煮费时费力, 稍不慎还会煎煮干焦或炸锅, 若因工作或求学或出差, 则不方便煎煮, 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相适应, 从而给持续长时间治疗带来不便而影响了治疗效果。长期的临床使用观察下来, 免煎颗粒中药的有效率并不低于传统的煎煮中药, 现已广受患者的歡迎, 临床使用比例已远超传统煎煮中药[14, 15]。 4 附病例報告
陈某, 女, 38岁, 公司文员, 2年前因连续两次人流后未及时调养, 加之与公婆间经常发生矛盾, 情志失调后发面部黄褐斑, 于多处皮肤科诊治未见明显疗效, 具体用药不详, 遂于本院中医科诊治。初诊:面部斑块深褐伴面色萎黄, 斑块以两颧部伸延至额头, 与正常皮肤界线较明显。神疲乏力, 精神不佳, 有乳腺小叶增生, 经前乳房胀痛较甚, 余无特殊不适。治疗用基础方选加阿胶、柴胡、香附、郁金、苏梗、八月札各10 g, 青皮、陈皮各6 g, 以加强活血化瘀、养血祛斑、疏肝解郁理气功能;外用药按中药外敷基础方使用。连续服用1个疗程后复诊:斑块缩小约1/3, 整体面色萎黄减轻, 转红润, 斑块颜色亦减淡, 经前乳房胀痛消失, 情绪好转渐开朗。上方去苏梗、八月札、青皮、陈皮, 加白芍、熟地黄、三棱、莪术各10 g, 加强健脾养血, 破血化瘀功能, 外敷中药继续使用。连续再服用1个疗程后, 斑块缩小3/4, 颜色淡黄, 面色红润, 余无不适。再服1个疗程, 斑块基本完全消失, 神健面润, 又服用10 d以巩固疗效, 嘱咐其注意防晒, 避免情绪波动。随访2年, 未有复发。
参考文献
[1] 刘至昱, 傅雯雯. 紫外线与黄褐斑的相关性. 国际皮肤病学杂志, 2009, 35(3):196-198.
[2] 薛春雨, 邢新, 李蠡, 等. α-MSH和MC-1R对表皮黑素细胞的调控作用.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3, 14(5):263-265.
[3] 黄霏莉. 美容中医学.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279-280.
[4] 汪海燕, 于海洋. 局部围刺配合特色蜡疗治疗黄褐斑68例. 上海针灸杂志, 2013(5):80-81.
[5] 诸明娜.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传统中药饮片的比较. 湖北中医杂志, 2004, 26(11):55.
[6] 胡蔓. 中药免煎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对比与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4):77.
[7] 牟文哲. 局部围刺配合体针治疗黄褐斑35例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5):450.
[8] 贺鑫.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比较. 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6(1):179.
[9] 魏凌霄, 周剑萍. 围刺法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8):1776-1778.
[10] 阮肖平, 李美英, 何昌国.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对痔疮水肿疗效的对比观察. 浙江中医杂志, 2008, 43(4):235.
[11] 黄俊杰, 王晓青. 中药内服结合外敷治疗黄褐斑100例疗效观察. 陕西中医, 2016, 37(7):889.
[12] 王明跃. 中药熏蒸结合中药外敷及内服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6):252.
[13] 齐清华, 刘妍, 陈文强,等. 中药内服结合外敷治疗黄褐斑78例. 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11):1893.
[14] 刘莹莹, 朱靖, 王仲苔. 中药熏蒸结合中药外敷及内服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医学信息, 2014(22):514.
[15] 林永富, 蔡玲英.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3):63.
[收稿日期:2019-02-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57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