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孕晚期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情况及对新生儿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孕晚期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情况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200例(单胎)登记建档的孕晚期妇女, 根据生殖道标本培养结果分为研究组(无乳链球菌培养阳性)及对照组(无乳链球菌培养阴性), 各100例。分析研究组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两组新生儿血培养无乳链球菌阳性情况及临床表现。结果 研究组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中, 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对无乳链球菌最为敏感, 均为100%;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91%。研究组新生儿血培养无乳链球菌阳性率19%高于对照组的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临床表现中拒乳率、喂养困难率、体温不稳定率及腹胀率分别为9%、9%、8%、11%, 均高于对照组的0、1%、1%、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中首先填补汕头市有关无乳链球菌的早期干预的空白, 准确、客观、及时判别孕晚期妇女及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药敏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有利于孕晚期妇女及新生儿的治疗及预后。
  【关键词】 孕晚期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新生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6.100
  无乳链球菌, 也称为 B 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 常寄生于人体的泌尿生殖道与消化道中, 属于正常寄生菌[1], 有研究报道正常成年妇女的阴道与直肠内无乳链球菌培养检出率超过1/3。孕晚期妇女容易感染无乳链球菌, 一旦发生感染, 容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 诱发新生儿肺炎和败血症, 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采用普遍筛查的方法提高围生期母婴无乳链球菌感染[2]。
  所以, 生殖道常规标本培养检测无乳链球菌在孕晚期妇女人群中进行普遍推广意义重大。本文拟收集本院200例孕晚期妇女, 分析无乳链球菌感染情况及对新生儿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登记建档的200例(单胎)孕晚期妇女, 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28.39±5.27)岁。
  1. 2 标本采集及分组 采集所有孕妇阴道分泌物, 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哥伦比亚羊血琼脂平板, 采取微生物分析仪(型号:VITEK 2 Compact, 法国BioMerieux)鉴定无乳链球菌, 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B法。根据培养结果将无乳链球菌培养阳性的孕妇100例定义为研究组, 将无乳链球菌培养阴性的孕妇100例定义为对照组。细菌药敏试验参考菌株肺炎链球菌ATCC49619进行质量控制。
  1. 3 观察指标 分析研究组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两组新生儿血培养无乳链球菌阳性及临床表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研究组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研究组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中, 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对无乳链球菌最为敏感, 均为100%;四环素耐药率最高, 为91%。见表1。
  2. 2 两组新生儿血培养无乳链球菌阳性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血培养无乳链球菌阳性率19%高于对照组的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新生儿临床表现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临床表现中拒乳率、喂养困难率、体温不稳定率及腹胀率分别为9%、9%、8%、11%, 均高于对照组的0、1%、1%、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孕晚期妇女随泌尿生殖道pH值改变、激素调节等影响, 造成泌尿生殖道抵抗力下降, 无乳链球菌感染宫体内膜、羊水、胎膜, 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感染此类细菌的胎儿, 多在出生后表现呼吸暂停、呕吐、腹胀等, 甚至发生败血症、重症肺炎和化脓性脑膜炎[3]。
  我国孕产妇人群孕晚期筛查无乳链球菌并未能全面推广普及, 资料研究数据较少。本文中收集本院200例孕晚期妇女, 对无乳链球菌阳性妇女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发现无乳链球菌药敏试验中, 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对无乳链球菌最为敏感, 均为100%, 而四环素耐药率最高, 为91%。这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造成耐药的可能主要与门诊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 导致无乳链球菌耐药菌株出现[4-7]。還有研究指出无乳链球菌对于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容易对胎儿造成畸形、器官损害, 因此医生在使用中需要避免。现有研究报道表明, 无乳链球菌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怀孕晚期、围生期生殖道感染的最常见细菌即为无乳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阳性培养筛查结果, 对指导临床医生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有极大帮助, 可以降低早产率、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8]。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在临床使用中, 没有发现对无乳链球菌耐药的文献。但是使用中也有副作用, 表现为肝、肾毒性。半合成青霉素和一、二代头孢可作为临床一线药物。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新生儿血培养无乳链球菌阳性率19%高于对照组的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临床表现中拒乳率、喂养困难率、体温不稳定率及腹胀率分别为9%、9%、8%、11%, 均高于对照组的0、1%、1%、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9-11]。无乳链球菌在孕妇阴道和直肠的定植率为10%~30%, 约50%会伴随无乳链球菌定植, 发生感染后, 多数在出生后 24~72 h 内马上出现不典型临床症状, 早期诊断较困难。
  综上所述, 准确、客观、及时判别孕晚期妇女及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药敏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有利于孕晚期妇女及新生儿的治疗及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玲, 王晓芳, 郭利敏, 等. 我院2010—2017年新生儿无乳链球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9, 44(4):483-487.
  [2] Martínez-Martínez L, Hernández-Allés S, Albertí S, et al. In vivo selection of porin-deficient mutant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with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cefoxitin and expanded-spectrum-cephalosporin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6, 40(2):342-348.
  [3] 王青利, 邢志娟, 孙云霞, 等.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32例临床分析. 中国医学工程, 2018, 26(7):90-92.
  [4] 陈爱琼. 孕晚期胎膜早破妇女产道无乳链球菌定植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54):67, 69.
  [5] 李旭明, 丁卉, 晏路标, 等.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37(5):2187-2193.
  [6] 黄楚君, 林佳周, 张利滨, 等.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广东医学, 2018, 39(7):1027-1031.
  [7] Verner-Jeffreys DW, Welch TJ, Schwarz T,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multidrug-tolerant bacteria and associate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s isolated from ornamental fish and their carriage water. PLoS One, 2009, 4(12):e8388.
  [8] 颜丽香, 刘惠敏, 曾小琼. 河源地区无乳链球菌感染在孕妇和新生儿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34(5):710-712, 715.
  [9] 林麗丽, 王丹, 戴丽芳. 孕晚期胎膜早破孕妇产道无乳链球菌定植与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 29(11):1330-1332, 1339.
  [10] 章晟, 庄璐, 李秋平, 等. 新生儿监护病房无乳链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 16(9):804-806.
  [11] 孙月丽, 赵擎宇. 2006-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癌症, 2009, 28(5):543-548.
  [收稿日期:2019-08-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7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