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观察组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59.21±1.31)min、卧床时间(7.52±1.64)d均短于对照组的(77.64±1.85)min、(23.43±1.54)d, 术中出血量(170.65±2.65)ml少于对照组的(213.55±1.64)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的29.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78.65±1.32)、(85.96±1.21)、(92.66±1.54)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4.22±1.02)、(80.15±1.31)、(88.14±1.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療效十分显著, 且能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6.03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 其主要是指发生在人体股骨大粗隆基底部直至小粗隆下缘的骨折, 其主要是由于直接外力或间接性外力所引起。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 易导致其增加骨折风险, 而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 但具有疗效不佳、病死率高等不足, 易增加其术后并发症风险, 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其预后造成影响[1-3]。本研究分析PFNA内固定治疗的优势, 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55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纳入标准:符合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骨折前能够独立行走, 身体耐受性较好, 能够接受手术治疗;无精神疾病以及意识障碍。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脏器疾病;存在意识障碍以及语言障碍[4]。观察组男20例, 女8例;年龄62~89岁, 平均年龄(75.21±4.60)岁。对照组男20例, 女7例;年龄63~89岁, 平均年龄(75.11±4.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 在患者髋关节后外侧作一切口, 并进行逐层分离, 将患者股骨头、骨折部位、关节囊充分暴露, 从而明确股骨头是否完整, 将股骨头颈部取出, 并保留粗隆骨折块, 将小粗隆骨折块上方股骨内侧皮质进行保留, 采用扩髓器从患者小粗隆直至大粗隆基底部位进行扩髓, 避免股骨发生劈裂, 将术前准备好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入, 使其保持前倾角, 将骨水泥进行填充, 加压固定, 从而促进水泥凝固, 将引流管置于切口部位, 最后缝合切口[5]。观察组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 麻醉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取患者仰卧位, 在C型臂透视下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观察, 并采用闭合手法进行患者骨折部位复位, 并在人体股骨大转子近端部位切开深度为5 cm的皮下组织, 并将外展肌肉分开, 在股骨大粗隆顶点部位将定位导针打入, 沿着定位导针将PFNA针插入, 通过瞄准器将导针打入人体股骨颈内, 并在X射线的透视下, 对导针插入深度和插入位置进行调整, 使其能够位于股骨头中间部位, 并置入近端螺旋刀片, 将尾帽拧紧, 将刀片进行锁定, 再将远端锁定螺钉打入, 采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置入引流管, 最后缝合切口[6]。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Harris评分。Harris评分越低, 表明病情越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59.21±1.31)min、卧床时间(7.52±1.64)d均短于对照组的(77.64±1.85)min、(23.43±1.54)d, 术中出血量(170.65±2.65)ml少于对照组的(213.55±1.64)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的29.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不同时间段Harri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78.65±1.32)、(85.96±1.21)、(92.66±1.54)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4.22±1.02)、(80.15±1.31)、(88.14±1.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股骨转子间骨折, 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后, 易加重其髋部疼痛, 导致其患肢肿胀, 无法进行独立行走。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手术方式治疗, 但传统的人工置换术存在较多不足, 且安全性较低, 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7]。而PFNA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 属于一类新型手术方式, 其主要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不仅具有上述手术方式存在的生物学优势, 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势, 具有较强的抗旋转能力[8]。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
综上所述, 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能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聂治军, 常彦海.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 32(3):248-251.
[2] 唐长友, 陈松, 贺健军, 等.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 32(2):196-197.
[3] 顾军, 冯晓军, 华荣, 等.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江苏医药, 2017, 43(11):797-799.
[4] 侯永洋, 庞施义, 薛伟美, 等. 高齡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 32(3):323-325.
[5] 钱朔, 翟江华.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选择.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7, 23(5):109-111.
[6] 付玉平, 李宏伟, 王帅, 等. 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6(12):1092-1094.
[7] 赵灏, 陈世宏, 黄旭平.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临床外科杂志, 2018, 26(12):74-76.
[8] 孙勇, 张卫红.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0(1):62-64.
[收稿日期:2019-1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7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