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口疮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口疮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9年4月收治口疮口腔溃疡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中医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口疮口腔溃疡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口疮;脾中伏火;清热解毒;引火归元;临床疗效;应用价值
口疮病名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的记载。古代医家亦根据发病部位及病机的不同对“燕口疮”和“口糜”加以阐述。《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曰:“此由脾胃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两吻生疮。其疮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为燕口疮也。”虽然口疮不属于严重病症,但口疮会引起严重的溃疡、糜烂、脱皮、疼痛,影响患者的饮食以及睡眠,长期发作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口疮甚至缠绵难愈,数年不能痊愈。因此口疮应当得到重视,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病情。现抽取4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口疮患者,给予其中医药治疗并分析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資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9年4月收治口疮口腔溃疡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64岁,平均(32.5±4.6)岁;病程2d~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8年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的《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方法:40例患者人院后均给予中药治疗,按照患者病症,拟泻黄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藿香30g,姜半夏12g,陈皮19g,陈枳壳15g,姜竹茹10g,炒川连6g,蒲公英20g,人中黄10g,炒白术15g,砂仁10g,茯苓15g,连翘15g,石膏15g,炒山栀15g,防风10g,肉桂3g,炒麦芽15g,甘草6g。10剂,水煎服,1剂/d。
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口腔溃疡面完全愈合且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疗程结束后患者口腔溃疡面显著缩小,全身症状得到明显改善;③无效:疗程结束后口腔溃疡面以及全身症状无显著改善。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有效,患者口腔溃疡面均明显缩小,且全身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4.3±12.4)分,治疗后为(85.8±17.2)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13,P=0.000,P<0.05)。
典型病例
患者,男,30岁,自3年前因熬夜,精神压力大,开始出现口腔糜烂、溃疡、脱皮、渗水流血、疼痛难忍,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检查治疗,结果时好时坏,不能痊愈。近1个月病情加重,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特来门诊寻求中医治疗。初诊日期2011年5月3日,舌质表面大片糜烂,口腔内黏膜及口唇90%糜烂、溃疡、脱皮、渗水流血、疼痛难忍,不能吃饭、喝水,大便溏,4~5次/d,伴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按其病症,分析为风毒湿热,搏于气血,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之象。故治宜清热解毒,化湿和胃,引火归元,故拟泻黄散加减为用。并嘱其每日含服六神丸3~4次,10粒/次。另用西瓜水适量口含,3~4次/d。再用珍珠冰硼散撒溃疡表面,3~4次/d。每晚用吴茱萸30g研末,用醋调和,敷两足心,用纱布缠裹固定,坚持贴敷。2011年5月15日二诊,药后口舌疼痛减轻,已不影响睡眠进食,查看口唇、口腔内黏膜、舌质表面糜烂、溃疡、脱皮面积缩小,渗水流血减少,大便2~3次/d,里急后重好转。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0剂,水煎服,1剂/d。其余方法与一诊相同。2011年5月29日三诊,药后口腔疼痛明显减轻,基本能正常吃饭睡觉,大便1~2次/d,里急后重感解除,口唇、口腔内黏膜、舌质表面糜烂、溃疡、脱皮面积进一步明显缩小,渗水流血停止,舌红苔黄,脉弦滑。上方继服10剂,水煎服,1剂/d。2011年6月13日四诊,自述服药后口疮已经痊愈,查口唇、口腔黏膜、舌质表面溃疡已经愈合,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滑。大便1次/d,饮食睡眠正常。嘱其停药观察,晚上不要熬夜,早上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随访至今一切良好,口疮没有复发。
讨论
口疮一般指现代医学的急性球菌性口腔炎、疱疹性口腔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口腔溃疡。好发于口腔黏膜、舌头、牙眼、口角等处,是经常困扰患者的疾病之一,尤其多发于热性疾病或急性胃肠道疾病后期。口疮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以伴发于其他疾病中,口腔糜烂、溃疡、脱皮、疼痛难忍是口疮的主要特点,对患者的饮食以及睡眠均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口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缺乏维生素B族、微量元素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临床治疗以消炎、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为主。一般情况下口疮可以在1~2周自行消失,但严重者会长期不愈,甚至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困扰。外感六淫、劳倦内伤、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等造成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热积,于心脾,胃热导致阴虚,热久而阴损耗大导致口疮的出现。通过中医辨证可分成四种证型,对症用药。其中常见的为心脾积热型,其多发生于青壮年时期,症状典型,伴有剧烈疼痛,由于舌为心苗,当心火旺盛时烧灼口舌。脾胃存在积热,热循环至足阳明经脉上攻造成的。中药相关资料记载“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由此可见口疮与心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舌属心,口属脾,若患者摄人过多的辛辣、油膩等食物,或者是暴饮暴食,极容易伤到脾胃;同时患者过度忧思,也容易导致心脾积热,使津液受损,热毒无法得以发,散,进而充攻于上,蒸灼口舌,最终形成口疮。由此可知,口疮的发病与“火热”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及时治疗,以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可提高其生活质量[1-3]。 中医学认为风毒湿热、博于气血、心脾积热是口疮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口疮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口疮治疗中以清热解毒、化湿和胃药物为主。泻黄散是宋代医家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治疗脾热弄舌的方子。方由藿香、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组成。石膏、栀子、连翘、黄连清三焦之火而解毒;藿香辛温芳香,辛则能散,芳香醒脾,既可祛壅热,又可辟秽调中,因其舌苔厚腻,故藿香用量独重;防风辛温,可疏散脾胃伏火,且与栀子、生石膏、连翘、黄连相佐,寓发越于清泄之中,符合<内经>“火郁发之”之义;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组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二陈汤再加陈枳壳、姜竹茹是温胆汤,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温胆汤再加黄连为黄连温胆汤,可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为清热化痰的主方。蒲公英清热解毒,少佐肉桂引火归元,砂仁化湿和胃,白术、茯苓、甘草、炒麦芽健脾助运,能疏散壅滞,补益气阴。人中黄别名甘中黄、甘草黄,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甘寒入心肾经。治伤寒热病,高热烦渴,热毒斑疮,咽喉腫痛,丹毒等症。用治口腔溃疡、阴部溃疡无不奏效神速。特别是慢性口腔溃疡和阴部溃疡,往往长期治疗不效患者只要辨证准确,配伍人中黄均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湿和胃,引火归元的功效,使火热得清,湿热得化,脾胃调和,气阴得复,故口疮得愈。另外,吴茱萸贴足心,引火归元、引火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吴茱萸外贴肚脐治疗小儿受凉腹痛、腹泻、呕吐也有良好效果。六神丸、西瓜水、珍珠冰硼散的应用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泻黄散中包含的藿香、姜半夏、陈皮、蒲公英、人中黄、炒白术、砂仁、茯苓、连翘等可以有效改善溃疡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虽然采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2治疗口腔溃疡可使溃疡大小及数量有所改善,但对于患者的临床体征,如口干、口渴等指标无明显作用,而泻黄散配方清热解毒而不伤阴,重在从患者的全局状况调节,可以全面改善溃疡临床症状和体征。
综上所述,泻黄散加减治疗口疮具有显著的作用效果,可以有效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彩云.中医药治疗小儿口疮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11):1497-1498.
[2]李萍,徐菁,金华娟.中药含漱治疗小儿口腔溃疡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6):12.
[3]于海丰.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5,45(34):311-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19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