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颌全牙弓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颌全牙弓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TMD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颌全牙弓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咀嚼肌疼痛情况、最大张口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36±0.18)分低于对照组的(3.78±0.3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张口度(34.12±1.96)mm大于对照组的(30.34±1.46)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全牙弓垫治疗TMD效果满意, 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上颌全牙弓垫;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药物治疗;咀嚼肌疼痛;最大张口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45
  TMD为临床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 多见于青少年, 目前临床对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1]。TM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区疼痛、张口受限、运动时关节弹响、咀嚼肌疼痛等, 部分患者可伴言语障碍、头晕、耳鸣等症状。TMD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健康, 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目前临床对本病主要采用保守治疗, 通过垫治疗可解除间干扰, 减轻咀嚼肌磨损, 缓解临床症状[2]。本研究将上颌全牙弓垫用于TMD治疗中, 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TMD患者50例,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男10例, 女15例;年龄19~29岁, 平均年龄(24.36±1.94)岁;症状:张口受限6例, 关节弹响8例, 咀嚼肌疼痛11例。对照组男11例, 女14例;年龄20~28岁, 平均年龄(24.31±1.89)岁;症状:张口受限5例, 关节弹响7例, 咀嚼肌疼痛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经X线片、锥形束CT等检查均确诊为TMD;年龄>18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 并签署同意书。
  1. 2. 2 排除标准 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不能定时复诊者;颌骨严重缺损或畸形者;咬合功能不能恢复者;有治疗禁忌证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给予药物治疗, 给予阿司匹林口服, 0.5 g/次, 3次/d, 给予地西泮2~5 mg口服。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节治疗时间, 通常治疗5~10个月。
  1. 3.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上颌全牙弓垫治疗, 术前检查开口度、开口型, 关节运动时疼痛、弹响等情况, 并进行X线或颞颌关节CT检查。使用德标面弓转移关系, 将上颌牙列与颞颌关节之间的位置情况记录下来, 再将面弓转移上全可调架。印模膏制作治疗性颌位记录, 口内试戴, 患者开闭口过程关节弹响消失, 使用治疗性颌位记录重新将下颌模型上颌架, 根据修复空间制作垫蜡型, 技工完成垫制作。临床试戴调, 患者进行前伸及侧方运动, 张闭口弹响消失。嘱患者前期应早晚佩戴垫, 待症状有所缓解后, 可在睡觉、吃饭时佩戴, 待症状彻底消失后, 可取下垫。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治疗后患者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均彻底消失, 开口度、咀嚼功能均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均显著缓解, 咀嚼功能、开口度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以VAS[4]对两组治疗前后咀嚼肌疼痛程度进行测评, 于纸上刻画0~10刻度, 0表示无痛, 刻度越大, 表明疼痛越重, 由患者客观评价咀嚼肌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开口度差异, 最大张口度[5]:最大张口时, 患者上下颌中切牙切缘间垂直距离。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VAS评分(2.36±0.18)分低于对照组的(3.78±0.3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前后张口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张口度比较, 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张口度(34.12±1.96)mm大于对照组的(30.34±1.46)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TMD为口腔颌面部常见病, 多见于青壮年群体, 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青少年因处于恒牙建立期, 有短暂干扰, 加上心理压力加大, 使得易发TMD, 女性发病率相对男性更高[6]。本病发病病因与咬合紊乱、精神、创伤、系统疾病等因素相关, 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张口受限、关节运动障碍、运动弹响、疼痛等症状[7]。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对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临床治疗TMD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存在差异, 主要分为可逆、不可逆两种治疗方式。可逆治疗包括关节腔冲洗、局部封闭、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方法, 临床使用较多。不可逆治疗包括调整、修复、正畸等咬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初诊后, 通常实施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方法, 若保守治疗无效, 可考虑实施外科手术治疗[8]。垫为临床治疗TMD的常见保守疗法, 其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可逆的特点, 且不会对患者咬合关系进行改变, 患者接受度较高[9]。垫治疗原理为对患者不良咬合关系进行改善, 帮助关节、咀嚼肌受力状态进行重建, 可提升生物力学环境稳定性, 有效缓解咀嚼肌疼痛、关节疼痛、运动弹响等症状。患者佩戴垫后, 通过对下颌朝前下方移动, 促使髁状突朝前下方移动, 可有效扩大关节腔, 增加关节盘复位空间, 提升颌间距, 促使患者面部更加对称, 进而缓解咀嚼肌负荷, 降低关节内部压力, 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10, 11]。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垫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 缓解症状。治疗后, 观察组咀嚼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张口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垫可缓解患者咀嚼肌疼痛程度, 提升张口度, 在TMD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 对TMD患者而言, 应用上颌全牙弓垫治疗效果理想, 可增强治疗效果, 缓解临床症状, 减轻咀嚼肌疼痛程度, 提升最大张口度, 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阚全龙, 朱雯雯, 徐世英, 等. 再定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急性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6):997-998.
  [2] 诸森阳, 张夫波, 黄彩平.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效果观察. 中国乡村医药, 2016, 23(18):3-4.
  [3] 王俊杰. 三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比较.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6):712-713.
  [4] 黄美玲, 马腾飞, 黄珊珊, 等.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垫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14):2147.
  [5] 沈灵芝, 姚君, 刘从华, 等. RW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盘和髁突位置的影响. 口腔疾病防治, 2014, 22(10):543-547.
  [6] Aryaei A, Vapniarsky N, Hu JC, et al. Recent Tissue Engineering Advan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Current Osteoporosis Reports, 2016, 14(6):269-279.
  [7] Brignardello-Petersen R. No evidence of association between articular status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1939), 2017, 148(4):e21.
  [8] 郁春華, 钱海馨. 稳定性垫、手法及物理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的短期疗效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36(6):850-855.
  [9] 张颖, 符策广, 卢锦芬, 等. 两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口腔医学研究, 2018, 34(3):294-297.
  [10] 阿不都吉力力·买买提, 努尔比亚·阿不都西库. 应用上颌全牙弓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6):457-460.
  [11] 张德辉, 孙海涛, 周昆. 软垫联合物理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疗效观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7):531-533.
  [收稿日期:2019-12-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94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