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膀胱壁弥漫性病变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膀胱壁弥漫性病变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壁弥漫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82例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和DWI检查的膀胱弥漫性病变患者, 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膀胱癌组(32例)与膀胱良性病变组(50例)。分析膀胱弥漫性病变的影像特点;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ROC曲线分析ADC值的临界值鉴别膀胱弥漫病变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常规磁共振平扫、DWI扫描、磁共振平扫联合DWI扫描对膀胱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膀胱良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膀胱壁较均匀增厚, 内壁黏膜较光整, 膀胱壁信号均匀, 部分病例合并憩室, 无出血征象, DWI序列呈等及稍高信号。膀胱癌的影像学表现:侵犯浆膜层, 病灶形态不规则, 黏膜不光整, 局部中断, 边缘呈菜花状改变, 病灶内信号不均匀, 有出血、坏死, 部分病例膀胱浆膜面模糊, 膀胱内血凝块, DWI序列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膀胱癌组ADC值(1.06±0.20)×10-3mm2/s低于良性病变组的(1.49±0.29)×10-3mm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获得膀胱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界值, b=1000 s/mm2时, 膀胱癌ADC诊断临界值为1.19×10-3mm2/s, 其诊断灵敏度为87.5%, 特异度为70%。常规磁共振平扫联合DWI扫描对膀胱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 高于常规磁共振平扫的56.25%和DWI扫描的5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WI有助于对膀胱弥漫性病变良恶性进行鉴别。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膀胱癌;临床应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26
  膀胱壁广泛增厚性病变中, 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不均匀增厚, 膀胱三角区软组织增多影等类似的影像学特征, 一般的影像学检查难以鉴别, 要明确病变性质, 需要依赖穿刺等损伤性检查来取材, 才能得到可靠的诊断, 然而出血、取材错误等内、外干扰因素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是通过检测活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来判断水分子在人体组织跨细胞膜和细胞内的运动程度来推断组织的特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活跃, 排列紧密, 核浆比高, 细胞内外间隙均较正常细胞小, 因而细胞内外的水分子扩散均受限, ADC值减低, 继而帮助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9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2例膀胱弥漫性病变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32例;年龄45~86岁, 平均年龄(67.03±
  6.67)岁。纳入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均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及DWI检查, 且均经病理活检证实。排除标准:既往有穿刺、治疗等诊治;有争议或其他疾病干扰;无法行磁共振扫描或扫描图像质量不佳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膀胱癌组(膀胱癌患者, 32例)与膀胱良性病变组(膀胱良性病变患者, 50例)。膀胱癌组男19例, 女13例;年龄58~86岁, 平均年龄(66.01±6.67)岁。膀胱良性病变组男31例, 女19例;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67.68±6.66)岁;其中慢性膀胱炎29例, 膀胱壁弥漫性增生性病变7例, 神经源性膀胱11例, 腺性膀胱炎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使用GE1.5T超導磁共振, 体部相控阵线圈。患者检查前禁食8 h并清洁肠道, 检查前适当充盈膀胱, 检查时取仰卧位, 进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及DWI扫描, 常规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1WI)同、反相位、T2加权成像(T2WI)及抑脂序列, 轴位、冠状面及矢状位扫描。DWI序列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扫描参数: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 s/mm2及1000 s/mm2, 重复时间(TR)4100 ms, 回波时间(TE)81.2 ms, 视野(FOV)38 cm×38 cm, 矩阵96×128, 层厚5 mm, 层间距2 mm, 采集次数6 次, 采集时间1.5 min。选取病变最大截面测量ADC值, 感兴趣区(ROI)数量、面积尽量相同, 肿瘤组病变尽量将ROI置于病灶软组织区域。利用GEADW4.6软件进行后处理。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分析膀胱弥漫性病变的影像特点。②测量并比较两组ADC值。③应用ROC曲线分析ADC值的临界值鉴别膀胱弥漫病变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④比较常规磁共振平扫、平扫联合DWI扫描对膀胱癌的诊断准确率。由3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所有图像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 当有意见分歧时, 通过讨论后取得一致结论。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各参数诊断效能。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膀胱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膀胱良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膀胱壁较均匀增厚, 内壁黏膜较光整, 膀胱壁信号均匀, 部分病例合并憩室, 无出血征象, DWI序列呈等及稍高信号。见图1, 图2。膀胱癌的影像学表现:侵犯浆膜层, 病灶形态不规则, 黏膜不光整, 局部中断, 边缘呈菜花状改变, 病灶内信号不均匀, 有出血、坏死, 部分病例膀胱浆膜面模糊, 膀胱内血凝块, DWI序列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见图3, 图4。
  2. 2 两组ADC值比较 膀胱癌组ADC值(1.06±0.20)×10-3mm2/s低于良性病变组的(1.49±0.29)×10-3mm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膀胱癌ADC诊断临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析
  ROC曲线分析获得膀胱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界值, b=1000 s/mm2时, 膀胱癌ADC诊断临界值为1.19×10-3mm2/s, 其诊断灵敏度为87.5%, 特异度为70%。见表2, 图5。
  2. 4 常规磁共振平扫、DWI扫描、磁共振平扫联合DWI扫描对膀胱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常规磁共振平扫联合DWI扫描对膀胱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 高于常规磁共振平扫的56.25%和DWI扫描的5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磁共振DWI是利用水分子的扩散原理, 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例生理状态的一种新技术。正常组织中水分子扩散不受限制, DWI信号呈低信号。相反, 恶性肿瘤细胞增殖活跃, 排列紧密, 核浆比高, 细胞内外间隙小, 因而细胞内外水分子扩散均受限制, DWI图像上呈高信号, ADC值减低[3]。膀胱癌组织中, 肿瘤细胞内及细胞间的结构异常, 导致水分子扩散受限, ADC值明显减低。DWI的ADC值能准确的反映肿瘤病变的病例生理状态等信息[4]。膀胱良性病变导致的膀胱壁广泛增厚主要病理学改变是膀胱壁的炎性细胞浸润, 膀胱黏膜层、肌层增生, 缓慢形成的慢性纤维结构及瘢痕组织[5]。该组织成分使组织间水分子减少, 自由扩散水分子较少, 但无明显受限制, 其ADC值大于膀胱癌组。
  张庆欣等[6]在分析膀胱癌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 周围正常膀胱壁呈等、低信号, 膀胱内部尿液及周围脂肪、软组织呈低信号。膀胱占位性病变在DWI上表现大致可分为[7-11]:①乳头状或平坦型肿瘤, 表现为有蒂或无蒂的结节灶或软组织增多影, 或是附于膀胱表面生长的平坦形肿瘤;②广基底肿块型, 表现为宽基底肿块, 无明显蒂与膀胱壁相连, 范围较广, 边缘不光整, 信号不均匀, 可为浅表性或浸润至肌层、浆膜层的膀胱肿瘤;③沿膀胱壁浸润生长型, 表现为膀胱壁不均匀增厚, 膀胱外壁僵硬, 或突破膀胱壁, 侵犯膀胱周围组织;④膀胱弥漫增厚型, 表现为匍匐波浪状分布于膀胱壁的弥漫性病变, 表面可有低信号结石或钙化, 可有出血。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因此磁共振及DWI联合扫描对膀胱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可从信号特征, 生长方式、累及范围及DWI信号强度与膀胱良性病变相鉴别。
  Matsuki等[8]研究中, 膀胱癌在DWI均呈高信号, ADC值为(0.98±0.19)×10-3mm2/s;Kili?kesmez 等[9]研究中ADC值为(0.94±0.18)×10-3mm2/s;国内研究的3.0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中, ADC值为(0.75±0.12)×10-3mm2/s。本研究得出, 在GE1.5T磁共振DWI扫描中, 取b=1000 s/mm2时, 膀胱癌ADC诊断临界值为1.19×10-3mm2/s, ADC值<1.19×10-3mm2/s以膀胱癌病变为主, ADC值>1.19×10-3mm2/s以膀胱良性病变为主。通过对比认为, 由于机型、场强及b值的设定不同, 所测得的ADC值及统计出的临界值与文献对比有一定差别, 临界值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 磁共振DWI是一种用来鉴别膀胱壁良恶性病变的可靠技术, DWI联合常规磁共振平扫可有效提高膀胱癌诊断的准确率, 在临床上可用于膀胱壁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马婉玲, 宦怡.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4):271-275.
  [2] 黃振华, 石鑫, 王辉涛, 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膀胱癌T分期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7(12):67-71.
  [3] Baur A, Dietrich O, Reiser M.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bone marrow: current status. Eur Radiol, 2003, 13(7):1699-1708.
  [4] 陈小翔, 燕翔, 赵晓智, 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膀胱肿瘤恶性程度中的价值.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 29(3):245-247, 250.
  [5] 陈明旺, 郭永梅, 江新青, 等. 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现与鉴别诊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4):70-73.
  [6] 张庆欣, 唐桂波, 杨国财, 等. DWI结合LAVA技术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 青海医药杂志, 2011, 41(10):1-4.
  [7] 袁程, 华佳.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膀胱癌应用中的进展.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 33(6):532-535.
  [8] Matsuki M, Inada Y, Tatsugami F,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for urinary bladder carcinoma: initial results. Eur Radiol, 2007, 17(1):201-204.
  [9] Kili?kesmez O, Cimilli T, Inci E,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I of urinary bladder and prostate cancers. Diagn Interv Radiol, 2009 , 15(2):104-110.
  [10] 王焕军, 关键, 郭燕, 等. 膀胱DWI的初步应用:膀胱癌术后复发与术后良性改变的鉴别.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 23(1):27-32.
  [11] 吴作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膀胱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中外医疗, 2016, 35(7):169-170.
  [收稿日期:2019-09-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5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