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产后康复产妇, 按照随机數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锻炼, 实验组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盆底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情况;护理前后盆底功能指标;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盆底脏器脱垂发生率为6.67%, 尿失禁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盆底脏器脱垂发生率为26.67%, 尿失禁发生率为26.67%;实验组盆底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实验组盆底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分别为(47.88±2.41)、(92.32±6.02)、(45.65±3.84)mm Hg(1 mm Hg=0.133 kPa), 均高于对照组的(44.51±3.26)、(84.94±5.20)、(40.33±4.27)mm Hg;盆底静息压(4.39±0.47)mm Hg低于对照组的(5.35±0.43)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38.78±3.14)、(38.38±2.01)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45.11±2.27)、(46.25±1.1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躯体健康评分、精神状态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46.51±14.52)、(44.04±16.52)、(44.52±15.03)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86.52±21.53)、(88.63±23.52)、(80.04±21.5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经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产后盆底康复, 对于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有重要意义, 临床效果确切, 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盆底康复;防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4.074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产后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女性在产后出现盆底支持结构受损伤, 导致盆底脏器位移的现象[1]。由于女性在产后体内激素不平衡, 因此很多女性在生理上会出现差异。如果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没有完全康复, 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给女性带来严重的影响。临床数据统计, 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分娩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相关研究认为,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帮助女性进行盆底康复, 有效防治盆底功能障碍[2]。为了验证其临床价值, 本次选取60例产后康复产妇进行研究, 分别采用不同的产后康复护理方式, 将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本院进行产后康复的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0例。对照组年龄最大为35岁, 最小为23岁, 平均年龄(31.5±3.1)岁;实验组年龄最大为37岁, 最小为24岁, 平均年龄(30.4±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且病历资料完整有效;②认可研究中采用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愿意配合调查。
  1. 2. 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脏、脑、肾脏等主要脏器疾病;②预计生存期<6个月;③抵触或拒绝配合研究中涉及的治疗方案。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康复锻炼, 采用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同时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减少腹压的运动。实验组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 具体如下:①通过与产妇进行交流, 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与辅导, 避免产妇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 以免对产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后,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收缩、舒张肛门运动指导, 收缩或舒张持续时间3 s/次, 3次/d, 20 min/次;②呼吸缩紧阴道, 将膀胱排空, 指导患者吐气的同时缩紧阴道4 s, 吸气时缩紧会阴部肌肉9 s, 10 min/次;③缩紧盆底肌肉, 持续时间为5 s, 然后放松肌肉, 持续10 s[3]。此动作反复10次, 要求锻炼3~4次/d。接下来可以进行盆底肌肉的拉伸, 将盆底的肌肉想象成真空, 然后使臀部紧张, 将双腿拉伸, 持续5 s, 接下来放松, 同样, 连续10次/d。④束角式:保持坐姿, 将膝盖弯曲并打开, 并指导患者用两手握住脚尖。将脊椎伸展, 两脚掌对贴, 用双手帮助两脚跟, 使其尽量靠近身体, 将两膝盖向下压, 使其接近地面。做这个动作时应保证3~5个自然呼吸[4]。椅子式:双脚与膝盖均保持并紧状态(也可呈自然分开的状态), 向下呈半蹲状, 感觉正坐在椅子上, 将双臂举过头顶并使掌心相对。持续此姿势并深呼吸3次。猫伸展式:指导患者趴在地面上, 并指导患者在呼吸中缓慢的伸展脊柱, 像小猫在伸懒腰一样。双膝双手作为点地的四点, 大腿、手臂均呈与地面垂直的状态;患者背部缓慢的下沉, 同时吸气, 吸气时上扬下巴, 向上抬起臀部;然后使患者的背部向上拱起并呼气, 使胸部与下巴贴近。⑤生物电刺激治疗, 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 康复治疗仪频率设置为0~30 Hz, 电流强度设置为0 mA,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最高可设置为40 mA, 每次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间控制在30 min, 1次/d, 总治疗时间为10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前后的的盆底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 包括:盆底静息压、盆底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②比较两组患者锻炼后的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④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精神状态评分、躯体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盆底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盆底脏器脱垂发生率为6.67%(2/30), 尿失禁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的盆底脏器脱垂发生率为26.67%(8/30), 尿失禁发生率为26.67%(8/30);实验组盆底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6.4052, P=0.0377、0.0114<0.05)。
  2. 2 两组护理前后盆底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 两组的盆底收缩压、盆底静息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实验组盆底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分别为(47.88±2.41)、(92.32±6.02)、(45.65±3.84)mm Hg, 均高于对照组的(44.51±3.26)、(84.94±5.20)、(40.33±4.27)mm Hg;盆底静息压(4.39±0.47)mm Hg低于对照组的(5.35±0.43)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比较 实验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38.78±3.14)、(38.38±2.01)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45.11±2.27)、(46.25±1.1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42、18.4942, P<0.05)。
  2. 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躯体健康评分、精神状态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46.51±14.52)、(44.04±16.52)、(44.52±15.03)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86.52±21.53)、(88.63±23.52)、(80.04±21.52)分, 差异有統计学意义(t=8.4388、8.4973、7.4117, P<0.05)。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与女性妊娠期分娩均存在直接关系, 盆底功能障碍会导致女性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比如大小便失禁, 盆底脏器脱垂等。尤其是女性在分娩后, 由于盆底肌出现障碍, 使盆底肌肉松弛, 因此阴道变松弛, 不仅会使身体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还会影响夫妻生活, 给家庭关系带来一定损伤。盆底肌是一个肌肉群[5], 其主要作用是封闭骨盆底, 能够将膀胱、尿道、直肠、阴道、子宫等器官紧紧吊住, 使身体各个脏器在正确的位置上发挥各自的功能。如果盆底肌功能出现障碍, 女性的盆底功能则无法正常工作, 此时盆底提供的吊力会出现不足的现象, 使各个脏器无法完成自己的功能, 因此而引发妇科疾病。由此可见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妊娠是女性比较特殊的一段时期, 孕期会随着胎儿的不断增大, 不断向女性的盆底施压。导致女性盆底结构以及盆底功能受到损伤。分娩时宫缩会帮助胎儿顺利的娩出, 但是同样也会对盆底施加更大的压力, 导致女性的盆底结构和盆底功能严重破坏。目前对于盆底功能的康复主要是通过产后盆底肌锻炼来进行改善。有研究认为, 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锻炼是促进盆底功能康复的关键。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提肛、收肛和放松肛门等锻炼方式来帮助女性改善盆底功能, 可以强迫盆腔器官不脱垂, 对盆底肌肉起到记忆性的作用。通过锻炼能够有效促进盆底肌康复, 使产妇盆底肌肉和神经起到唤醒作用, 从而促进盆底功能的康复。为了验证其临床效果, 本次选取在本院收治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盆底脏器脱垂发生率6.67%, 尿失禁发生率3.33%;对照组的盆底脏器脱垂发生率26.67%, 尿失禁发生率26.67%;实验组盆底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实验组盆底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盆底静息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躯体健康评分、精神状态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女性产后盆底康复中采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值得被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明霞, 宁凌.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防护效果及安全性.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 6(33):129-130.
  [2] 郑敏.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防治效果及安全性.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14):1799-1801.
  [3] 陆雪琴. 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47):246, 248.
  [4] 常学江, 周国霞, 汪小琳.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18):100, 131.
  [5] 张嘉玲.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观察. 健康必读, 2018(17):146-147.
  [收稿日期:2020-0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09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