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影响分析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针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从2018年9月~2019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盆底康复锻炼,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明显较高,且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较低,且P<0.05。结论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还能有效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关键词】盆底康复锻炼;盆底;女性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7..0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因分娩、妊娠等因素造成[1]。如果对该疾病不及时治疗,极易造成产妇盆底功能的损伤,严重影响产妇的生存质量。为了探究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我院开展此项研究。现就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9月~2019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中的23例产妇,年龄在30~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3)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0例,剖腹产13例。参照组中的25例产妇,年龄在31-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1)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4例,剖腹产11例。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是健康教育、盆底肌肉训练等。研究组给予盆底康复训练:(1)加强对疾病的认知与基础护理。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形成定时排尿、排便的习惯,严禁剧烈运动,以免盆底再次发生损伤。(2)进行盆底功能恢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每日指导患者收缩尿道、会阴、肛门5~10秒后放松,重复训练20分钟;同时,于患者阴道处放置垂体,指导患者夹住垂体,随着训练情况的好转可适度增加垂体的重量与保持的时间,每次20分钟,每天1次[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处理均涉及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盆底肌收缩力评分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涉及到卡方(t)和P值的计算。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盆底肌收缩力评分比较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明显较高,且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较低,且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 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产后的一种高发疾病,不仅会造成盆底肌肉发生损伤,还会造成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着产妇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多采取有电刺激法、生物反馈法等,但效果均不甚理想[3]。为此寻求新的合理方案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明显较高,且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较低,且P<0.05。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可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继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通过盆底肌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盆底肌肉的协调能力,还能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还能有效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 华,庞蔚莉.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12):33-34.
  [2] 冯立雪.早期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09):77-79.
  [3] 卢 霞,姚立丽,李小文.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01):38-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