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 1500例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患者, 根据口腔种植修复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7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口腔种植修复治疗, 研究组接受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牙槽骨宽度、高度变化情况;治疗6个月内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量、美观度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 治疗6个月后, 两组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较本组修复完成即刻下降, 但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8715、42.6716, P=0.0000、0.0000<0.05)。治疗6个月后, 研究组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99.20%(744/750)、美观度评分(91.86±5.5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00%(735/750)、(83.75±6.47)分, 牙槽骨吸收量(0.81±0.29)mm低于对照组的(1.58±0.65)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3.9119、29.6271、25.9955, P=0.0479、0.0000、0.0000<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为98.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7.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可在提升患者治疗成功率的同时积极维护其牙槽骨正常形态, 且治疗美观度及安全性均具有显著优势, 可在临床治疗中结合患者实际酌情开展。
  【关键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修复;临床治疗;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40
  口腔种植修复是现阶段口腔科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牙列缺失修复治疗技术, 可在拔除患者病牙后在相应牙列缺失部位植入体后完成对缺失牙列的修复, 治疗完成后可实现对患者牙齿口腔功能的有效修复, 维护口腔健康, 但在治疗预后期间仍存在一定风险性因素加快患者牙槽骨吸收量, 致使种植体在牙槽骨宽度及高度变化基础上出现移位、脱落等不良预后, 加剧患者口腔功能损害, 影响远期治疗效果, 故需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积极采用更具安全性的治疗技术, 以实现对患者远期疗效的有效提升[1]。因此, 为探讨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 特开展本次治疗研究, 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于本院牙科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患者1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 根据口腔种植修复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7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88例,
  女362例;年龄最大58岁, 最小24岁, 平均年龄(41.02±6.51)岁;750颗病牙, 其中牙周病284例、牙根尖周病277例、外行性牙列缺失18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92例, 女358例;年龄最大60岁, 最小25岁, 平均年龄(42.54±6.78)岁;750颗病牙, 其中牙周病285例、牙根尖周病273例、外行性牙列缺失19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经常规口腔探查及口腔X线、CT成像诊断后均确诊为牙列缺失病变, 均为单牙病变患者, 符合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指征;患者经详解兩类治疗方案后自主选取治疗方案,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口腔种植修复禁忌证者;排除研究期间自愿脱离研究者。
  1. 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口腔种植修复治疗, 即在常规拔牙治疗后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患者治疗前均需接受口腔X线或CT扫描确认病牙位置, 其后对病牙表面进行浸润麻醉, 麻醉成功后取牙龈分离器分离牙颈周围附着牙龈组织, 其后挺松换牙, 以牙槽骨为支点利用杠杆及转动力量逐渐松动牙齿, 牙齿松动后将牙钳喙放置于牙颈两侧牵引拔除病牙, 拔除清理残余牙根组织、刮匙清除牙槽窝内组织及异物后, 需根据患者拔牙后牙龈损伤情况进行缝合或按压处理止血。拔牙3个月后, 患者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2]。
  研究组接受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拔牙操作同对照组, 拔除病牙, 清除牙槽窝内参与组织及异物后, 于牙槽窝内放置胶原蛋白海绵及适量Bio-Oss骨粉后进行拔牙创面处理。拔牙6个月后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3]。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牙槽骨宽度、高度变化情况;治疗6个月后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量、美观度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满意度。①牙槽骨宽度、高度变化根据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完成即刻及治疗6个月后口腔X线、CT扫描成像变化情况测量评估, 其后取测量结果均数。②口腔种植修复成功判定标准:种植体种植6个月后, 种植体及周围骨较稳定, 无牙周组织感染、肿胀、疼痛等不良事件。③美观度评分根据患者治疗后种植体固位情况, 牙列修复效果、牙周软组织月后生长情况由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自主评分, 总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则美观度越好。④治疗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测评, 包括拔牙治疗后牙周组织愈合情况, 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后牙列整齐度、牙周组织生长情况、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等内容进行测评, 总分为100分。≥80分为满意, 60~79分为基本满意, <60分为不满意。治疗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变化情况对比 修复完成即刻, 对照组牙槽骨宽度为(11.54±0.68)mm、高度为(12.55±1.06)mm, 研究组牙槽骨宽度为(11.52±
  0.61)mm、高度为(12.54±1.08)mm,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96、0.1810, P=0.5489、0.8564>0.05)。治疗
  6个月后, 对照组牙槽骨宽度为(8.76±0.34)mm、高度为(9.81±0.54)mm, 研究组牙槽骨宽度为(10.15±
  0.55)mm、宽度为(11.25±0.75)mm。治疗6个月后, 两组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较本组修复完成即刻下降, 但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8715、42.6716, P=0.0000、0.0000<0.05)。
  2. 2 两组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量、美观度评分对比 治疗6个月后, 对照组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为98.00%(735/750), 牙槽骨吸收量为(1.58±
  0.65)mm, 美观度评分为(83.75±6.47)分;研究组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为99.20%(744/750), 牙槽骨吸收量为(0.81±0.29)mm, 美觀度评分为(91.86±5.58)分。治疗6个月后, 研究组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美观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3.9119、29.6271、25.9955, P=0.0479、0.0000、0.0000<0.05)。
  2. 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4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作为现阶段口腔科临床治疗中针对牙列缺失所采用的一类主要治疗手段, 可根据不同牙列缺失、病牙等牙科病症, 在种植体种植后进行牙冠修复后, 以实现对患者牙列缺失情况的有效治疗, 但对部分病牙尚未脱落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先拔除其病牙, 方可为种植体种植创造条件, 但不同拔牙方式对患者牙槽骨可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影响口腔种植修复效果, 故需合理选取病牙拔除方式, 改善患者治疗
  预后。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 两组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较本组修复完成即刻下降, 但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 研究组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率、美观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常规拔牙治疗中, 由于牙齿拔除为物理性治疗, 需在拔除牙齿前分离牙颈附着软组织、物理松动牙齿后进行拔除, 故拔牙后对患者病牙周边组织及牙槽骨骨质具有较大损伤, 常规缝合、止血及消毒处理, 虽可起到一定牙周软组织愈合促进作用, 但对于牙槽骨骨质损伤愈合情况无改善作用, 且拔牙后3个月
  即可进行种植体修复治疗, 故牙周软骨组织、牙槽骨组织愈合时间较短, 无法为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提供良好牙槽骨基础, 从而增加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可在常规拔牙治疗后在牙槽窝内放置胶原蛋白海绵后, 为拔牙后牙周软组织损伤的有效愈合提供丰富蛋白质营养物质, 促进受损牙周软组织内血管组织修复, Bio-Oss骨粉的联合应用, 则可在牙龈软组织修复提供牙槽骨修复空间基础上, 促进牙槽骨骨质的有效修复, 进而减少牙槽骨吸收量, 为口腔种植修复的有效实施, 提供牙槽骨基础, 且患者在此类治疗后需在6个月后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 故患者牙槽骨及牙周软组织修复效果较好, 可有效规避种植体种植后不良预后风险[4, 5]。
  综上所述, 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可在提升患者治疗成功率的同时积极维护其牙槽骨正常形态, 且治疗美观度及安全性均具有显著优势, 可在临床治疗中结合患者实际酌情开展。
  参考文献
  [1] 郑少平.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前牙口腔种植患者牙槽骨骨量及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当代医学, 2020, 26(3):173-174.
  [2] 朱彦来.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种植牙的效果.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9, 23(4):193-195.
  [3] 李雪.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1):75-76.
  [4] 梁向新, 余晓波, 黄媖.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广东医学, 2017, 38(23):3628-3630.
  [5] 段子文, 马玉, 王冰杰, 等. 拔牙位点保存后与同期引导骨再生术种植红色美学效果临床比较.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8, 11(5):304-307.
  [收稿日期:2020-0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41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