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邦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0%~65%,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对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无特效药物,大多采用对症处理。近年来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6岁,糖尿病病程7.1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1年。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均年龄55.3岁,糖尿病病程7.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1年。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神经病变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WHO于1999年公布的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国内标准。肢体感觉麻木,有虫爬、发凉、有触电感;疼痛如刀割、针刺、灼烧;肌肉无力,深浅感觉减退,下肢反射明显减退或消失;肌电图显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慢。
排除标准:①糖尿病伴有其他类疾病如肿瘤、心肌梗死;②妊娠糖尿病,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患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患者;④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⑤治疗期间使用过其他药品的患者。
方法:两组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饮食控制、皮下注射胰岛素、适当运动,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空腹时血糖为4.8~7.9mmol/L,餐后血糖为6.1~9.7mmol/L。对照组口服降糖药物毗达5mg,日2次,采用维生素B1注射,0.1mg/日,1次/日,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口服降糖药物毗达5mg,2次/日,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日,连续治疗4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神经反射改善情况,采用丹麦产肌电仪检测两组运动神经传导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好转,深浅感觉及下肢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显示的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提高5m/s以上或完全恢复正常[2]。②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深浅感觉好转,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提高1~5m/s。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深浅感觉无变化,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方法:两组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来检验,组间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为79.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治疗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效不显著,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治疗前略微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残的原因之一,发病率在55%以上。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代谢异常、神经微血管病变缺血缺氧、血液黏稠、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异常等对其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的发病机制有多种理论,多数学者认为多元醇代谢旁路的开放及微血管变异有关。临床表现为肢端感异常,下肢比上肢严重,病情发展缓慢,伴有疼痛,后期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慢,肌无力甚至瘫痪。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脉络瘀阻,气血不畅。
丹红注射液为丹参和红花的混合制剂,具有通脉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丹参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血流,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作用。红花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修复神经代谢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丹红注射液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单单口服降糖药治疗总有效率为79.4%,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尿病周围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3]。
参考文献
1 王幸栓,何俊,张亚春,等.中药浴足联合甲钴胺、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924-925.
2 吕国英,刘慧君.丹红注射液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221-1222.
3 马俊杰,李文贤,丁跃文.丹红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565-15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70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