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斜疝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外科收治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方式,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拆线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拆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1年均无一例复发。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式;小切口;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69-01
  小儿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发育欠完善易发生斜疝[1],一般需行择期手术治疗,否则疝囊随着生长发育逐步增大,导致腹股沟管缺损加重,引起嵌顿疝,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传统手术治疗切口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本文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外科收治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为男性,年龄6个月至7岁,平均3.76±1.2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无嵌顿史,均为单侧发病,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禁饮、禁食8h,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1,全部患儿皆行静脉麻醉,不能合作患儿先肌注氯胺酮5mg.kg-1后再在静脉麻醉下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方式,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斜向同侧耻骨结节作一长约2.5cm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结扎浅静脉,切开腹壁浅筋膜,找到外环,切开精索外筋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前内方可看到灰白色疝囊。无齿镊提起疝囊后用刀柄轻轻下推,将疝囊内容物还纳腹腔,在离疝囊颈部1.5~2cm处提起疝囊四周,暴露疝囊颈,从内面“荷包”缝合颈部,止血后复位精索、睾丸,逐层缝合。观察组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斜向同侧耻骨结节作一长约0.6~1.2cm斜切口,其余手术操作步骤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拆线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阴囊水肿、鞘膜积液、切口感染等,术后斜疝复发率指术后随访1年复发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80例患儿在静脉麻醉下均成功进行了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操作顺利,术后切口一期愈合。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伤口拆线时间明显提前,P<0.05,见表1。
  术后对照组阴囊水肿3例,鞘膜积液4例,切口感染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50%,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未作特殊处理,术后3天逐渐消失。两组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原因是腹壁肌肉发育薄弱、腹膜鞘突未闭、腹压增高[2,3],导致疝囊从内环突出进入腹股沟管,可突入阴囊内或大阴唇前端的疝,临床表现为患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力大便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小儿斜疝一般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小于1岁的患儿随着腹壁肌肉的强壮,斜疝有自愈的可能,一般不首选手术治疗,但大于1岁的患儿斜疝临床症状明显,仍需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医学发展,小儿斜疝的手术治疗方式从传统的手术方式向小切口、腹腔镜手术转变。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术野暴露好,便于手术操作等特点,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疤痕恢复慢等缺点[4],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小切口手术方式具有切口小,只有0.6~1.2cm,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拆线时间早,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对照组发生阴囊水肿、鞘膜积液主要与手术创伤大有关,而采用小切口手术方式则能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但要求术者熟练掌握成人斜疝手术技巧,精通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特点,在较小术野下能顺利找到疝囊[5,6]。小切口手术疝囊壁分离要彻底,结扎位置要高,术中彻底止血,避免损失输精管和其血管,术后适当局部压迫等。
  综上所述,小切口手术方式是在传统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手术创伤小,伤口美观,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海芳,张剑凯,李雪鹏,等.腹股沟斜疝层次结构显示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J].局部手术学杂志,2010,19(1):10-12.
  [2] 田立申.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治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6):455-457.
  [3] 茅付勇.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微创医学,2009,4(5):558-559.
  [4] 黄河,周旭坤.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J].农垦医学,2010,32(4):356-359.
  [5] 曹押宏.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80-81.
  [6] 王新生,黄兴建,王惟.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340例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3):216-2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