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ICU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是指具有特定人员与先进医疗设备的住院病房。我国第一个ICU于1974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成立,20余年来随着全国二级以上医院ICU建设日趋完善,人们对呼吸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人工呼吸机或称机械呼吸器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已成为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随之产生的人工气道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影响病人健康恢复的重要因素。我科对此进行了临床实践和探讨, 报道如下。
  1 吸痰的护理
   吸痰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方法,但并不作为常规的操作,当病人有气道分泌物潴留时,才有指征吸痰。
  1.1 吸痰方法 意识清醒患者吸痰前应向其说明吸痰的必要性,以取得配合。吸痰前, 用生理盐水湿润吸痰管, 必要时气道内注入湿化液。吸痰时应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若出现心律失常, 紫绀、烦躁不安等异常情况, 立即停止吸痰并连接呼吸机, 同时将氧浓度提高。
  1.2 并发症预防 气道粘膜损伤是常见的吸痰并发症。吸痰过程属于有创操作,对病人尤其是清醒状态病人有较强的刺激,吸痰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及SPO2 情况,对严重缺氧者, 应尽可能缩短吸痰时间, 可由两人共同完成吸痰操作,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有条件者,可采用密闭式吸痰法[2], 以保证吸痰时的供氧和防止感染的发生。
  2 气道的湿化
   有效的气道湿化在ICU人工通气患者的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2.1 蒸气加温 利用呼吸机上的电热潮化器,调节近端气道温度32~35℃,使吸入气体湿度达到60%~70%,可防止呼吸道干燥,维持纤毛活动的正常生理要求。
  2.2 雾化吸入 是临床上常规用于湿化气道、协助排痰、防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有效措施,雾化液一般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 根据病情可加入化痰和抗菌药物。对于心肺功能较差或者PaO2不稳定者宜采用小雾量短时间喷雾法, 每6~8h 喷雾1次,每次10~15min。应注意在雾化前和雾化过程中, 要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
  2.3 气管内滴注 我们给每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每日配制生理盐水100 ml加沐舒坦30mg,于吸痰前注入5~10ml, 并根据分泌物的量、粘稠度情况决定注入药液次数及量,吸痰后再注入2ml。可有效的湿化气道以及稀释痰液以利排出[3]。
  2.4 空气湿化 保持ICU病房室内的合适的温度以及相对湿度,也是一种间接的湿化方法。
  3 气囊管理
  3.1 气囊压力 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粘膜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整气囊压力就显得特别重要。确认MOV或MOP的方法有:(1)将听诊器放置于颈喉部及气管部位,给气囊充气,直到气囊周围完全不漏气;( 2) 正压机械通气时,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0. 25~0. 5ml,直到吸气压力到达峰值时出现少量漏气为止,然后再注入0. 25~0. 5ml 气体,此时的气囊容积为mov,气囊压力为mop。(3) 对于持续气道正压治疗的病人,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抽0. 25~0.5ml,直到呼气期出现少量漏气为止,然后再注入气体0.25 ~0.5ml。此时的气囊容积为mov, 气囊压力为mop。
  3.2 定时放气问题 目前认为,气囊定期放气是不必要的,短时间的气囊减压并不能恢复受压处粘膜血运,对于危重病人还可导致通气不足,并且常规的气囊放气往往使医护人员忽视充气容积及压力的调整,反而易出现充气过多及压力过高的情况。但非常规性的放气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4]。
  4 肺部感染(VAP)防治
   临床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呼吸道阻塞、粘膜缺血损伤、皮下气肿、通气不足、胃肠胀气、低血压、气胸和纵隔气肿等。
  4.1 VAP预防措施:(1)加强口腔护理:口鼻腔积留的分泌物是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应加强口腔护理。(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用于通气机回路的雾化器应及时消毒更换,湿化器贮罐内应用无菌的蒸馏水,滤纸要每天更换一次,以保持无菌。积水杯的高度应低于病人的呼吸道,防止逆流。(3)及时更换人工气道:一次性气管切开置管的更换时间一般认为是7~14天。(4)防止误吸。注意湿化和及时清理分泌物。(5) 呼吸机通气管路的消毒。呼吸机的管路每次使用后均应消毒掠干后保存于无菌柜里, 长期使用时每周更换消毒1-2 次。(6)严格住院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梅元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附39 例报告) [J] . 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2008, 22(4):306.
  [2]张劲.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观察[J] . 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3) : 54- 55.
  [3]蓝惠兰.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 8):569.
  [4]刘大为. 危重病学分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
  [5]牟春英.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 J] .中国护理杂志,2007, 4( 9):74-76.
  [6]杨建, 余红.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27(3):97-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