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VVI起搏器结合药物治疗房颤伴长间歇20例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小波 薛勇 高永兴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经植入VVI起搏器合并药物控制心室率后LVEF值和起搏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例慢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老年患者,患者拒绝射频治疗,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白天出现超过3s的长间隙,而患者又有快速的心房颤动发生,需用药物治疗,通过植入VVI起搏器后,再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LVEF值及术后的起搏参数值。结果:术后较术前的LVEF有好转(P<0.05),术时及术后的起搏参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植入VVI起搏器,合并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控制心室率和改善心功能方面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VVI起搏器;药物治疗;慢性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1)03-0306-02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治疗心房颤动有两大策略:①恢复与维持窦性心律。②控制心室率。近年来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如AF―FIRM、RACE、STAF、PIAF、HOTCAFE等初步结论提示恢复与维持窦性心律并不优于控制心室率。笔者选择20例慢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老年患者,在米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白天出现超过3s的长间隙,而患者又有快速的心房颤动发生,需用药物治疗,通过植入VVI起搏器后,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采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的LVEF值和起搏参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选取20例,年龄在75~85岁之间。符合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未作射频消融治疗。发作快速心室率时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达龙、地高辛、倍他乐克)的情况下白天反复出现超过3s长间隙。
  
  1.2治疗方法
  20例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及手术同意书后植人VVI起搏器(美敦力、圣尤达、百多力公司提供)。均采用被动电极插至右心室心尖部,设定基础起搏频率为50次/min,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将心室率控制在90次/min以下。
  
  1.3疗效判断
  记录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LVEF值,记录手术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起搏参数(阻抗、阈值)。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数据均用均数士标准差(x±s)或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意义。
  
  2结果
  
  
  植入VVI起搏器术前、术后LVEF、阈值、阻抗比较详见表1。
  从表1结果可知,植入VVI起搏器并加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较好地控制心室率,部分改善心功能,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对起搏功能并无影响。
  
  3讨论
  
  老年人群中慢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并且多伴有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损害,临床表现为心房纤颤伴心动过缓,以及心率变化过快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症状。动态心电图表现为反复出现明显的RR间期延长,单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矛盾较突出,而射频治疗也不能广泛开展或费用高昂。快速或极度缓慢心室率的心房纤颤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造成心脏结构和心电的重构,最终影响心功能,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并且随着房颤的发展,有1/3的房颤患者合并心力衰竭。
  房颤治疗有两大策略:①恢复与维持窦性心律;②控制心室率。有人比较了控制节律与控制心室率两种方法对控制症状、死亡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在主要终点,包括死亡、中风、TIA发作、血栓栓塞、心肺复苏方面两组没有区别。其研究结论是,在持续性房颤患者,维持窦律并米给患者带来益处,原因是窦律难以维持,容易复发。在心房颤动合并有心力衰竭患者中,持续快速心室率可以导致心腔扩大,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这也是要控制心室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选取了部分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其心电图白天在未用药物的情况下有反复出现超过3s的长RR间期,提示房室结已有病变,而这些患者又有间断出现快速房颤心室率,并且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在心室率得到控制后,其心功能有改善,但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均有减慢房室传导的作用。这部分患者已有起搏治疗的适应证(2008年ACC/AHA/HRS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同时患者均为高龄,在考虑获益及价格方面的因素后,拒绝尝试射频治疗。本组患者在采取植入VVI起搏器加上药物(可达龙、地高辛、倍他乐克)减慢心室率后,其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同时,心脏超声检查客观证实心功能有好转,由于本组的病例数偏少,随着累积样本的增加或今后有大规模临床试验的佐证,不失为一种较好处理老年高龄患者慢性心房颤动合并有房室结功能障碍的方法。
  
  [责任编辑: 高莉丽  英文编辑: 郑明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