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萍

  【中图分类号】R614.4;R472.3;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1)09-0032-02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欲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手术患者9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评估I-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6例,对照组49例。实验组的患者在其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72h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及自编效果评分表的评分。结果:实施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情绪稳定,血压、脉搏正常,术后止痛效果满意,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结论:心理干预能减轻椎管内麻醉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椎管内麻醉
   Influence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Perioopera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spinal Anesthesia
   Cao Pi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intervention on perioopera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spinal anesthesia. Methods: Ninety-five patients with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grade I -II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intraspinal anesthesia, and the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experiment (n=46) and control group (n=49), the former received preoperativ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ental interventions, while the latter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ly periooperative nursing alone.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made effect score scale were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72h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mental intervention, the emotion of all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table with blood pressure, pulse within normal range during operation and satisfactory analgesic effect postoperatively, and also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peristaltic movements and out-of-bed activity preceded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Mental intervention can alleviate stress reaction of perioopera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spinal anesthesia and facilitate their recovery.
  【Key words】 Periooperative; Mental intervention; Intraspinal anesthesia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性向预期目标的变化。为了测定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的影响程度[1-6],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从欲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评估I-II级,男性51例,女性44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32岁。平均47岁。其中阑尾切除术14例,前列腺摘除术1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9例,胆总管结石摘除术11例,小肠切除术和大肠癌切除术各10例,胆囊摘除术13例,胃大部切除术16例。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患者均为清醒状态,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分布、疾病种类间比较等均具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
  1.2 方法:两组椎管内麻醉患者手术前各项准备、手术中穿刺技术及护理、手术后处理均按常规操作进行,其中实验组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72 h内采取下列干预措施。
  1.2.1 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给患者讲解手术的名称、目的、过程麻醉方法及有关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不适和应对方法,使其了解椎管内麻醉、手术、各项检查等诊疗措施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无伤害性,消除患者对各项诊疗措施的恐惧和忧虑心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各项适应性训练。
  1.2.2 稳定患者情绪:给患者讲解各项医护措施的必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等。给予理解、同情、鼓励与安慰,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尊重患者人格,消除既往与现在个人角色之间的差距,以适应“患者”这一新的角色。鼓励进行合理的活动等分散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效果良好的类似病例现身说教,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相关检查和治疗。在患者情绪有所好转时,提出值得注意的行为问题以引起今后注意,并指出正确的适应性行为。
  1.2.3 指导患者采取适应性行为:手术前和手术中运用放松技术指导患者采取适应性行为。在催眠状态下对患者实施暗示疗法,消除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痛阈;指导患者咳嗽练习、呼吸练习、听音乐、引导幻想、催眠、读书及参加各种合适的活动等,以达到心理的放松和安静,缓解疼痛;医护人员及家属参加患者的自发调整,对患者的适当积极行为表现给以正面的积极鼓励和关心,以利于矫正不恰当的疼痛行为表现;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注意力转移,创造积极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手术后及时反馈手术完成情况,给予帮助和支持,继续鼓励患者手术前训练的放松技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讲明下床活动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针对不同的病种制定一套活动方案,循序渐进进行实施;根据疾病性质和具体的情况,指导和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有效的咳嗽、床上排便排尿等。将正确的疗效评价方法告诉患者,避免患者对自身病情错误的疗效评价,让患者感觉到正在康复中。
  2效果评定标准及结果
  术后72h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焦虑自评量表(SAS)[3]由患者自行填写,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评分。

  2.1 效果评定标准
  2.1.1 SAS:SAS共有20个项目,采用1~4级评分,第5、9、13、17、19条各项目的计分反向计算,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3,5]。在自评者评定之前,把整个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都弄明白,然后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评定一般在10min内填完。
  2.1.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评分:此表由医护人员评分,内容包括9项,根据患者在心理护理后的状况,每项分三个等级,分别为0分、1分和2分,每人每项只能选择一个评分标准,满分为18分。根据得分情况,分为三个等级:0~6分为不满意;7~11分为较满意,12~18分为满意。按每个样本的得分结果进行分组比较,见表1。
  2.2 结果
  2.2.1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统计学χ2检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2.2 实验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SA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2。
  2.2.3 两组心理护理效果:两组心理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见表3。
  表3说明,受心理干预影响的实验组其自我感觉、面部表情、肌紧张、血压、脉搏、术中疼痛反应、术后疼痛、术后情绪、肠蠕动、下床活动等各项指标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9.815)。
  3讨论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照顾。调查显示,围手术期的焦虑、恐惧、自我感觉、面部表情、肌紧张、血压、脉搏、术中疼痛、术后疼痛、术后情绪、下床活动等有明确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对其采取心理干预是恰当的、可行的。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心理因素可以导致疾病或加重症状。对围手术期意识清醒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要有与患者密切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成功,感情上的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情绪干预,可减弱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引导患者采取合适的适应性行为,可使患者的各项不适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本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能起肯定显效作用。两组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干预,使手术后焦虑、恐惧等情绪得到控制,情绪稳定;通过引导患者采取合适的适应性行为,如放松技术、呼吸调节、咳嗽训练等转移患者注意力,疼痛发生减少、程度减轻,而且减少了手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有利于病情观察;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面部表情放松,肌紧张度下降,血压、脉搏正常,下床活动时间提前。临床证明心理干预还能对原发病的生理、心理上的完全康复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具有确定的社会心理学、护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理论基础。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质量与效果,确保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整个心理干预过程容易实施,操作简单,见效快,提高了护士整体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专业水平,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效果评分法,还可以及时发现心理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并给予纠正,提高了心理护理质量[5,6]。
  参考文献
  [1]黄金, 姜冬九. 新编临床护理常规.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26~528
  [2]彭南海, 杜益平. 围手术期护理理念、内涵和进展[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18(1):6
  [3]D P萨库索, RM卡普兰著. 黄衡玉等译. 临床心理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70~77
  [4]朱继国, 贺风义. 心理行为干预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10:461
  [5]焦亚萍. 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2):116~117.
  [6]刘业, 杨长琼. 心理干预在减轻腰穿恐惧及术后头痛和腰痛中的作用[J]. 护理学杂志, 2000,15(12):707~709
  
  作者单位:413405湖南省桃江县马迹塘镇卫生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6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