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必须努力开创新局面。分析“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典型产品,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准确把握教育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慕课;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3044(2019)16-015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互联网+”横空出世,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实践与“互联网+”的融合,所以加速推动本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本文研究总结“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行业典型产品给我们的启示,对改进教师教育观念、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典型案例—慕课IT相关专业课程实践。
  1.1 慕课的优势
  (1)教师是来自一线的专家
  慕课IT相关专业教师大都是各大业内公司的一线技术骨干,是紧贴地气的专家,拥有比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丰富得多的从业经验。这些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用的是业内的工作语言、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上课所举之案例都是最新最实提炼后的干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些专家型教师在原企业的收入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五到十倍左右,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是不大可能全职引进相关行业的专家型教师。因为慕课的受众面广,一次课程可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这些专家才会出现慕课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影响力。
  (2)打磨以学生最佳体验为目标的课程产品
  慕课网的从业者们一直在尝试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进产品体验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不利因素,课程内容枯燥、个人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等等都是制约慕课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慕课在注重课程实用性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体验,追求最佳效果。比如在课程中添加各种趣味元素,流行语句,接地气的讲课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为降低学生学习困难程度,将课堂时间压缩,将大多课程单元限制在十分钟左右,学生可以短期集中精力去消化知识点,增强学习效果。此外,慕课网的界面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其风格更容易受到年轻学生的青睐。
  (3)最大限度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尤其是对实践环节要求比较高的IT行业。在写代码的过程中,BUG有无数种,会思考,会解决问题是IT从业者的必备素质。慕课的IT课程内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能够举出实际写代码时会遇到的问题,去启发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其是不能比拟的,特别是那些从未在企业真正工作过,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进高职院校的教师。
  1.2 慕课所面临的困境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发展和壮大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慕课诞生之初,社会上出现传统教育即将被淘汰的声音,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慕课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慕课的硬伤,短时间很难修补。
  (1)辍学率太高
  根据相关研究结构的跟踪调查,慕课学生的辍学率在75%到95%之间,如何长期地留住学生是慕课从业者最头痛的问题。在没有条件约束大环境下,在慕课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定力不够的情况下,缺乏学习自信的学生很容易辍学。中国人从小在强大压力的氛围下学习,其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长时间不曾得到有效锻炼,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氛围中,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慕课学生的辍学率都很高。
  (2)教与学分离影响学习效果
  因为是网上教学,教师和学生缺乏实时学习互动。当学生未能及时掌握某个知识点的细节,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效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与学是不可割裂的有机统一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慕课提出了碎片化学习的解决方案,但无法解决学习的人文情境问题。教师在同步环境开展教学时,也在营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人文环境。这种群体性的相互肯定和心理暗示作用是慕课这种异步教学模式严重欠缺的。
  (3)慕课缺乏国家和社会实质背书
  社会对于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的认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即使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不突出,仅凭其毕业证书也都比其他大多数院校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入学选拔考试中的优异表现和学校在就业市场上长期积累的口碑。慕课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慕课学习拿到的毕业证书,含金量有待社会的检验和口碑的积累。
  2 慕课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启示
  2.1结合互联网思维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应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学会利用大数据,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应注意开拓除传统教学技能以外的“互联网+”教学技能,培养学生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在海量数据面前,教师应尽快准确找到有用信息,去分析学生的行为和习惯,不断整合资源,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部分非常流行的慕课课程,授课教师讲课很有激情,结合时事,循循善诱,妙语如珠,很容易吸引学生,鼓励学生。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参考相关慕课课程,把好的、吸引学生的案例引入自己的课堂。
  (2)侧重学生体验。在市场大潮中,商家保持自己市场占有率的秘诀就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即提高产品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虽然高职院校一再强调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实践技能,改进教学技能,从目前来看,其效果还远远不够。教师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存在着纸上谈兵甚至过时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浪费时间、误人子弟之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打磨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延展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3)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产品的受益者,同时又是传播者。教师在课堂上是教师,离开三尺讲台,就是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向体制内同事、社会上同行和学生学习。教师应时刻注意了解最新动态、学生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虚心做好学生,提升技能,打磨产品,把所接收到的信息分享,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2.2洞悉传统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优势
  在传统教学思想、传统教学技能上,大部分教师经过多年探索,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们向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产品学习的目的,就让我们的优势更优,劣势变优。慕课成功的经验当然值得借鉴,慕课失败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去反思。针对慕课高辍学率的原因,异步教学的弊端,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长时间保持,如何更近一步加強对同步教学的研究。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当鼓励积极学生,引导冷淡学生,着重转化抗拒学生。慕课的学生遇到困难,很容易退出,辍学率较高;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大都会在校学习满三年,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系统地去解决问题。
  2.3培养学生学习自信的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如果没有自信,事倍功半,身在课堂与不在课堂无异。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培养学生自信的能力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技能,去下苦功夫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自信,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兴趣自信。对于专业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把兴趣逐渐过渡到兴趣自信,中国传统上历来缺乏鼓励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通过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成为行业内的专家,至少可以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从业者。
  (2)自我管理的自信。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控制即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系统地去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信。从早期的严格监督,到逐渐放宽,直到让学生完全实现自我管理,教师在其中可以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相信,只要他们树立好自己的目标,服从老师的教导,一定可以实现自我管理,把学习成绩搞好。
  (3)专业技能自信。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高职学生,通过三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是完全能够掌握好相关工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以德国为例,高职院校为当地的高端制造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证书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教师不光要改进授课技巧,更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自信。
  3 结语
  身处伟大变革时代,新一代高职院校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即使没有“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师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如果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应该充分借鉴、利用“互联网+”,化挑战为机遇,把被动变为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实现传统的教学型教师向“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型教师转变,学习最新知识,不断打磨教师教学技能,加速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新出现的教育产品,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则,积极吸收其有营养的地方,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扬长避短,力争实现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的优势互补、有效融合、互惠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永红.高职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结构优势互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1):2539-2540.
  [2] 向燕玲.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1):89-91.
  【通联编辑:光文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2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