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就心理韧性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常用测评量表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有效综述以期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信息支持。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23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111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对困境的反弹能力”[1]。心理韧性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心理学、医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均有涉及[2],近年来研究学者把“心理韧性”这一概念引用到护理行业来。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让护士在面对压力时通过干预措施从容面对,获得精神满足感,维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常需应对各种压力和有挑战性的问题,心理韧性是护士在寻找其职业意义和调节压力应对行为中所需的重要技能[3],这种技能可使个体积极适应消极事件并得到发展[4]。研究显示:心理韧性对护士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5-7]。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以期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信息支持。
  1 心理韧性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19世纪,有研究者开始将心理韧性作为一个概念进行探索[8],20世纪50年代,心理运动在美国逐渐发起,社会关注焦点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上。1955年,一支由儿科医生、心理学家、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开始了一项关于夏威夷考艾岛上的200个婴儿发育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通过研究Wenner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心理韧性”的存在并着手研究[9]。20世纪70年代,Rutter 对母爱剥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母爱缺乏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儿童健康地成长,这为心理韧性的研究提供了支持[10]。20世紀90年代,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护理学的研究者们开始引入“心理韧性”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近年来,心理韧性广泛应用于护理研究、教育和临床实践当中。
  2 心理韧性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最早提出“心理韧性”这一概念[11],就目前而言,心理韧性被称为心理弹性、强韧性、复原力等。 Connor和Davidson[12]于2003年将心理韧性定义为能让人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的个人品质,是指当人们面对逆境、创伤或压力时所展现的良好的适应过程[13]。Bonanno[14]认为,心理韧性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特征,使个体遇到困境时能够适应良好。Campbellsills等[15]认为,心理韧性是由人的多种品质特征汇集而成的动态结构,当个体具备这些品质时,就能良好适应。2009年,美国心理学会[16]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Pangallo[17]将其定义为有效地谈判和适应重大压力或创伤。目前关于心理韧性有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特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积极面对、发展良好的结果。过程性定义: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遭受困境时的适应过程。特质性定义:指个体在逆境中产生的品质,这种品质能将逆境转化为机会,拥有韧性品质的人会抓住机会并良好发展[18]。这表明,心理韧性是个体与环境积极互动和适应的结果,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人们在职业经历中建立个人力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人和其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积极结果。一个适应力强的人可以从逆境中学习,从而实现个人或职业的成长。研究发现,具有高韧性的护士更能积极应对工作和生活、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3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对韧性的研究,发现了帮助个体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的因素或特征,这些保护因素是个体整体构成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因素被认为是遗传的,比如性格外向、善于社交;然而,还有许多保护行为是可以学习的。面对逆境的应对包括情商和应变能力,两者都可以通过支持和教育来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3.1 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风险、低年资、初级职称的年轻护士心理韧性较差些[19]。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理韧性越好;社会支持越好,心理韧性越好。
  3.2 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心理韧性强的护士更积极乐观、认知灵活性强、有个人的道德或信念、是利他主义人格、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难关。
  3.3 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对个体心理韧性的影响极其重要。个体的心理韧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的。环境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很重要,个体的心理韧性是在逆境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4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李亚萌[20]的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总分为58.06±13.64分,门诊护士的心理韧性总分为53.12±10.99分,二者的心理韧性水平有显著的差异。整体上看,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门诊护士的平均水平,分析可能是急诊科的工作环境比门诊的复杂,面对的危险因素较多,通过每日的历练,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在潜移默化的增长。
  刘克英[21]等调查显示:院前急救护士的心理韧性总均分为84.25分,高于张琴等[22]对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结果(75.9分)。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手术室护士不直接接触患者家属,工作环境相对急诊比较封闭,急诊科是开放式工作环境,要面对很多突发情况。当急诊科人满为患不可避免时,护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病人的护理时间有限、工作量大、以及[23]的心理社会问题。在急诊科工作的期间,积极的应对策略可能不足以减少来自危险工作环境的压力的负面影响,对于在不利工作环境中的护士来说专业适应力和职业韧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遭遇逆境时,个体会自然产生韧性这一本能,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金艳艳[24]等调查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结果为(87.13±15.36)分,比廖化波[25]所调查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心理韧性的结果(76.72±13.67分)较高,可能是因为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环境脏差,职业暴露较多,但在适应的过程中,心理韧性也在发展,但相对于急诊科等临床科室较低,处于中等水平。
  5 心理韧性的测量量表
  评估心理韧性的量表国外有19种[26],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和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以下介绍几种心理韧性的测量量表。
  5.1 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
  Wagnild 和 Young 在1993年共同编制了此量表,量表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韧性越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27]但是该量表的条目是通过对女性的访谈研究而产生,未考虑男女性别在心理韧性方面的差异,因此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加以改进。
  5.2 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13]
  Connor和Davidson于2003编制而成,包含5个因素即能力、本能、接受变化、控制和精神影响,共25个条目,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9,采用5点计分,总分0分-100分,分数越高心理韧性越高。该量表可作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但量表仍存在条目较多,实用性不高和稳定性较差等局限性。
  5.3 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28]
  于肖楠[28]等在2007年将CD-RISC量表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满分12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好,该量表信度良好(Cronbach’sα系数为0.91),更适合我国心理韧性的研究。该量表通过对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仔細斟酌,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本土化修改,是更适合我国一般人群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
  5.4 成人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
  该量表是Friborg 等人于2003年编制而成,用于测量一般人群和心理患者[29]。该量表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针对性强,且在国内已被应用于陆军和大学生等人群,为不同患者心理韧性的测量提供了参考性框架。但量表内个别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较低,有待进一步改进。
  5.5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该量表是胡月琴和甘怡群于2008年编制而成,量表有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5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30]。
  5.6 多元心理韧性量表
  近年来,我国护理研究者开始研究适用于护士人群的、新的心理韧性评估量表。该量表由澳门Wei等[31]编制,该量表信度较好,分为决心、忍耐力、适应性和恢复力4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各10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该量表的4个子量表能较全面地评估护士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
  6 提升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
  郑云华[32]等针对手术室护士的心理韧性做了培养,主要措施有以下四点:加强管理者对护士的情感管理;注重手术室工作临床实践,提高护理业务水平;适时自我调节和控制,不断完善自我;进行心理弹性测量,了解个体心理动态。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现提出一些提高护士心理韧性的措施如下。
  6.1 护士应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为“个体对自身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面对压力采取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对于压力的应对通常采用消极回避的态度。护士应当适时增强自我效能感,摒弃负性情绪,积累正能量,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工作;当面临工作压力时,对情绪与心理进行自我合理调节,使自己充满信心;利用激励性因素使自我效能感增强,从而使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髙。
  6.2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可以借助朋辈、亲属、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的支持系统来调节改善认知,对护士心理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社交网络是护士成长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与情感反应继而提高心理韧性。
  6.3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依恋、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民主的沟通方式等都是帮助培养和提高心理韧性的重要条件。
  6.4 多方向发展自我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泛培养兴趣与爱好,改善思维方式和生活适应性,学习丰富心理保健知识,寻找合理的自我展示平台,建立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用积极的正性能量克服困境与挫折,以此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综上所述,心理韧性理论已被用于描述和解释护士克服工作环境中的压力和困难的能力。韧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和建立相关的特征和技能。韧性是一项重要的干预措施,可以建立护士的资源,解决护理工作中情绪不协调的问题,通过韧性作为减轻工作压力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护理的质量并且做到让自己满意的“护理”。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http://www.apa.org/helpcenter/road/resilience.aspc.2011.
  [2]Garcia-Dia M J, Dinapoli J M, Garcia-Ona L, et al. Concept Analysis: Resilience[J]. Arch Psychiat Nurs, 2013, 27(6):264-270.   [3]Mcallister M, Lowe J B. The Resilient Nurse: Empowering Your Practice[M]. New York:Springer,2011.
  [4]Haeffel G J,Vargas L.Resilience to Depressive Symptoms:The Buffering Effects of Enhancing Cognitive Style and Positive Life Events[J].J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2011,42(1):13-18.DOI:10.1016/j.jbtep.2010.09.003.
  [5]申秀英.心理彈性及保护因素对临床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J].齐鲁护理 杂志,2015,21(17):71-72.DOI:10.3969/j. issn.1006-7256.2015.17.034.
  [6]姬旺华.临床护士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33(5):542-543.
  [7]Hegney D G, Rees C S, Eley R,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Determin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of Australian Nurses[J].Front Psychol,2015, 11(6):1613. DOI:10.3389/fpsyg.2015.01613.e Collection 2015.
  [8]Jackson D, Firtko A, Edenborough M. Personal Resilience as a Strategy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the Face of Workplace Adversity: A Literature Review[J]. J Adv Nurs, 2007, 60(1):1-9.
  [9]Werner E E. The children of Kauai: resiliency and recovery in adolescence andadulthood[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Adolescent Medicine, 1992, 13(4):262-268.
  [10]Rutter M.Maternal deprivation reconsidered[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72,16(4):241.
  [11]时慧洁,时秋英.心理弹性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14(13):1227-1229.
  [12]Connor KM,Davidson R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J].Depress Anxi,2003,18(2):76-82.
  [13]邱云仙.胃癌患者负性情绪与心理韧性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5):615-617,695.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8.05.010.
  [14]Bonanno GA.Loss,trauma,and human resilience: 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J].Am Psychol,2004,59( 1):20 - 28.
  [15]Campbell - Sills L,Cohan SL,Stein MB.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coping,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J].Behav Res Ther,2006,44(4):585-599.
  [16]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6:Working Together for Health[EB/OL].[2015-07-26]http://www.who.int/whr/2006/en/.
  [17]Pangallo A, Zibarras L, Lewis R, Flaxman P. Resili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interactionism: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 Assess 2015;27:1-20. http://dx.doi.org/10.Fig. 1. Professional resilience in an overcrowded emergency department. C.-C. Lin et al.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42(2019) 44-50 49 1037/pas0000024.
  [18]Helen F,Ann C,Elaine C.Professional Resilience in Baccalaureate -Prepared Acute Care Nurses: First Step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J].Thorofare,2005,44 (10):548-565.   [19]叶赟,倪静玉,万静波,等.新入职护士社交焦虑与心理弹性水平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7):2104-2107.
  [20]李亚萌.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8,40(8):902-912.
  [21]刘克英,陈兰.院前急救护士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89-91. 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3.07.030.
  [22]张琴,陆云.个体特征对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 影响的研究.护理研究,2011,25(10C):2760-2797.
  [23]Hwaly S, Tyrrell M.Stres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experiences of nurses and doctors.Emerg Nurse 2011;19(4):31-7.
  [24]金艳艳,陈海燕,胡雪丽.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护理工作应激的调查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8,17(03):34-36.
  [25]廖化波,耿军辉,孙明洁,杜洁.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心理韧性与职业压力现状及其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07):55-58.
  [26]Windle G,Bennett KM,Noyes J.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resilience measurement scales[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1,9:8-26.
  [27]Wagnild G M, Young H 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ResilienceScale[J]. 1993, 1(2):165-178.
  [28]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 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29]Friborg O, Hjemdal O, Rosenvinge J H, et al. 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resilience: 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3,12(2):65-76.
  [30]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31]Wei W, Taormina R J. A New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Personal Resilience and its Use: Chinese Nurse Resilience,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Career Success[J].Nurs Inq, 2014,21(4):346-357.
  [32]郑雲华,杨翠容.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心理弹性培养的做法和成效[J].当代护士旬刊,2013,5(5):38-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