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青年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教师培养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节,帮助其完成职业角色转换的第一课。通过对新教师培训课程的现状分析,查找问题,适应在职教师培训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优化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培训效果,帮助新教师适应高校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 高职 新教师 培训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34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acher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U Hui
(Suzhou Vocational Health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are the new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ersonal career and helps them complete the first lesson of professional rol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w teacher training course,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problems, adapts to the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on-the-job teacher training needs, optimizes the new teacher training course system, improves the training effect, and helps the new teachers to adapt 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new teachers; training; curriculum design
我國高校自1997年开始推行新教师入职培训,帮助新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招聘的新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和行业企业的人员,高职教育教学经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缺如,应届毕业生无行业工作经验,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高职院校在招聘新教师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新教师培训实效,优化培训课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岗位。
1 新教师培训现状及问题
(1)课程设置理念与现实发展脱节。受惯用培训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新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时,关注共性,忽略个性,习惯沿袭,创新不够。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忽略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多样性和学历差异性、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分、科研岗和教学岗的区别,也未能体现青年教师在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需求,培训缺乏各专业、各岗位的针对性和分类指导。医疗行业发展迅速,而卫生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停留在高校学历教育期间的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入职后作为培养医疗卫生行业、社会需要的卫生类专门人才的主力军,除了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培训外,更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体现异质性或个性。
(2)课程内容与培训方法单一。新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和方法同质化,主要为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岗前培训和校本培训,无法提供有效的“课程超市”供青年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个性化选择。培训时间相对集中,内容主要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教育、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等,培训内容也未有效地与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机结合。采取网络培训、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数为传统的讲授式满堂灌输。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其精髓以及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校本培训由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就校内相关规章制度做专题培训,形式多为讲座、参观、问卷调查等。传统的在职培训方法和内容已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师的异质化发展需求。
(3)教师和院系部的自主性不足。高校在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时,主要依据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进行,青年教师、院系部对培训内容、方式等缺乏有效的认识,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够。青年教师、所在院系部,甚至部分职能部门认为只要岗前培训考试通过获得合格证书即可,迫于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等的压力,培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甚至出现消极应付的态度,教学任务重,培训占用青年教师过多的时间,给参训的青年教师临时安排工作任务,导致参培教师频繁请假。对用人部门和近三年新入职的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个人和院系部认为教科研是最主要的任务,这种培训对提升业务水平效果有限。这种出于功利性的参训动机造成青年教师只关注签到次数而不关心培训的获得,培训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有无指导和借鉴作用等未引起重视。[2] 2 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对现行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新青年教师的学缘结构,对校本培训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目前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多是从卫生类本科院校硕(博)士毕业生,学历层次高,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较为扎实,但缺乏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尽管青年教师有意去行业参与实践,但目前的现状是高职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为满足教学需要,往往经过短期培训,就承担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去研究高职教育发展新趋势、本行业的新技术,也很难有较长时间到生产一线锻炼和提高,影响了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对接。(2)专业教师为非师范类专业硕(博)士毕业生,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监控等方面的能力不足。(3)部分公共课教师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虽经过高等教育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但缺乏职业教育相关知识,尤其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需要参加行业、企业、社会实践锻炼,培养专业教学中需要的“双师”素质。(4)一部分教师来自于行业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专业技能娴熟,有丰富的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专业教学能够与行业无缝对接,但缺乏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的推进,新入职青年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会“教”,懂得运用教学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如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指导教学实践,尽快适应角色的新转变,由“学”向“教”过渡。[3]
3 课程设计的理念
(1)以“人才成长理论”为理论基础。美国学者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包括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五个要素。员工培训应关注组织的共同目标、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创造共同的愿景,形成团队合作氛围,培养团队服务意识。[4]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首先要从学院的发展规划出发,培训内容契合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所有新入职青年教师;协同用人部门制定培训方案,体现个体化、持续性。
(2)以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教师培养培训需转变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
4 培训课程设计
(1)创新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整体构建青年教师培训规划,帮助青年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步,专业成长是青年教师个人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5]以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重点,通过规范的培训体系、系统的培训计划、灵活的培训形式、严谨的考核机制、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使培训质量可控化。
(2)建立规范化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对象为近三年进入我院教师岗位的各类新进教师,年龄≤35周岁,以在职培养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用人部门承担实施培训工作的主体,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负责落实本单位青年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要求制定三年一贯制培养计划,明确年度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规范化与个性化结合的特点,同时结合青年教师自身的专长、毕业层次、所学专业特点和承担任务等情况,明确要求,使得培训计划符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要求。
(3)完善培训课程内容。从职业道德、专业理论、专业外语、专业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采取岗前培训、全程导师制、专项培训、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教学沙龙、素质拓展、参观考察、教学工作坊、部门轮岗、行业实践等多种培训形式,围绕法规及政策、师德师风、职业发展、团队精神、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主题,开展培训,分适应性培训、业务能力培训、综合素质提升等阶段进行。
(4)构建培训效果考核体系。青年教师参加规范化培训结果是青年教师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及辞(解)聘等的重要指标。强化院系两级管理机制,从人事、教务、科技、督导、学工等各个方面协同管理,对青年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以保证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实施和稳步推进,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医疗行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将新教师培训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做好做实做新,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培训理念和模式,整体推进、协同管理、强调多样性和个性化,体现青年教师不同专业成长阶段培训的相互衔接和递进关系,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等方面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和服务社会行业的需求。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厅项目“江苏省医护人员人才需求趋势研究”(项目编号:H201467);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SJA1391
参考文献
[1] 杜娟,王颖.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18.12(4):118-124.
[2] 徐丹,朱光.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2016.726(22):108-109.
[3] 经月美.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问题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1):46-50.
[4] 马小平.高校教师发展校本培训立方体模型构建与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10(3):76-79.
[5] 田梅.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76-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5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