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泛读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英语泛读课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有着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步骤,并以上外的《泛读教程》(第2版)第一册中的课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呈现了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即课前线上教学、混合式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线上教学等环节,为泛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泛读 混合式教学法 阅读水平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b)-0133-0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高等院校开设英语阅读课的目的有如下的表述,即通过日常的阅读引导,帮助学生阶段性的提升阅读速度,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1]。然而,目前的泛读教学和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泛精不分”。由于精读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定的“霸主地位”,学生在学习时,将学习精读课的惯性思维带到了泛读课中。有的教师也陷入过度讲解语句的误区,将英语泛读课变为另一种形式的精读课。二是过于“泛泛”,教师非常简略地介绍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不注重教学策略,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以核对答案为主,学生被动阅读是常态。上课气氛沉闷枯燥,阅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源自国外教育理念。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但是直到20世纪末,才被教育专家得以重视。在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成果斐然。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引入 该 教 学 理 念 时 提到应该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 (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还要兼顾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
1.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将面授的优点和网上教学的优点结合,综合了“教为主”和“学为主”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既能够彰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 泛读课程中的课程设计
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步骤
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2.2 泛读课教学活动设计
现笔者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守仁、赵文书主编的《泛读教程》(第2版)第一册中的课文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阐述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活动设计。
2.2.1 线上课前教学
课前,教师可以将该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具体的学习方法都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共同研发制作教学资源,学生制作的PPT和微视频资料在经过授课老师的审查和修改后,也可以一同上传。增加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拓展理解课文的视野,是英语泛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这部分内容相对难度系数不大,可以交给学生尝试去做,也可以小组合作形式,呈现PPT或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
以第四单元Food为例,课文主要是对美国食物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食物进行分类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介绍肉类、蔬菜类、奶产品以及和中国截然不同的烹饪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分类寻找,比如课文中提到的以加利福尼亚为代表的西部的州,还有像弗洛里达这样的南部的地区,列举不同地区的代表食物。学生在课前就对美国出产的一些食物和加工制作的一些美食有了很具体、生动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和理解课文非常有帮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背景知识虽然比较宽泛,但是教师或者教师协助学生选取的内容一定要与主体密切相关,并且要有一定的提炼与整合过程[3]。
2.2.2 混合式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导入部分。由于在课前线上学生已经对课文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背景知识展示,让负责背景知识部分的同学进行PPT个人或小组展示,学生通过制作PPT,练习了对材料的甄选和整合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与同学的小组协作能力。这个环节可以同时扩大学生的英美文化方面的了解。同时,这一环节也可以进行话题讨论,锻炼学生的演讲与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助于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其次,课上阅读技巧训练环节。教材在阅读方法(Reading Skill)环节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各种阅读技能,以第一册为例,首先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判断生词的词义,熟悉英文句子结构,以及了解内容题材与中心思想的区别。同时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可以逐步介绍更多的阅读技巧,辅助学生进行课上训练。比如说略读(skimming)与寻读(scanning)等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以上外的泛读教程1为例,每个单元都设有Word pretest环节,此环节的单词选自第一部分的课文,也是一个单元的主课文,大多是有一定难度,可能会妨碍学生理解的生词或重要的常用词。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上快速完成。这一阶段,让学生对于一些较难词汇/核心词汇进行初步了解,同时由教师限定时间完成,给学生一种紧迫感,防止学生习惯性地利用电子词典查单词。通过这样一个小的热场,然后进入到主课文学习阶段。在过级考试中,对于阅读速度的要求和准确度都是比较高的,所以最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主课文之后,设置了好几项练习,有閱读理解部分(reading comprehension)、词汇练习部分(Vocabulary building),还有完形填空部分(Cloze)。这里的教学策略是,可以先将阅读理解部分的问题拿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快速浏览和简单剖析,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关键词一般多为主语或宾语位置的名词。这样学生可以比较快速定位,节约时间。还可以利用大写字母、特殊或专有名词,这些词标识度高,容易定位,很容易成为明显的信息标识。举例说明,在第11单元中,课文的问题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做出判断,只要找到关键词“Maslow’hierarchy”这个关键词就好。如果课文中有黑体部分的,同时大写,则辨识度更高。再利用之前提到的其他阅读手段,判断其是否为细节题,还是需要简单推理即可,亦或者需要对全文的理解和高度的概括力才能回答准确。如兵法所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最后,对课文的语篇学习阶段。这里的分析课文,词汇学习和结构分析环节绝对不能理解为是教师的提问+讲解。混合式课堂教学,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有老师的指导和一定讲解。这部分的学习主要包括,抓主旨关键句,划分结构和词汇重点句学习这几部分。一篇文章的主旨,犹如一个人的灵魂,如果不理解或有偏差,会导致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重大的失误。可以通过在文章的首尾寻找主题句的方式,或是通过个别段落的关键句或主题句找到线索。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之后,开始进行分析结构环节。笔者把这个环节作“庖丁解牛”。手里握着一把刀,就看你怎么割。分析文章框架,先要了解段落大意,再进行逻辑思考,做出判断,这一阶段可以借用思维导图辅助完成。以上两个步骤,都需要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给出答案。对于文章划分,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但只要理由充分,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和思辨式学习。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复杂句式和重点句,教师还是要有一定的精讲。词汇部分还是交由每组,进行任务划分,找出生词,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呈现。当然,这部分的学习,可以结合课后练习Vocabulary building部分一起完成,做到“学中有练”“练中有学”。
在学习完这几部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章内容口头简述(也可以称其为口头理解报告)、主题辩论、讨论交流,比如文章的写作风格或作者所采用的巧妙的修辞手法等,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对文章的整体学习而不是聚焦到单一的“读”。
Section B部分的阅读材料一般为4~5篇,篇幅不长,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阅读技巧,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应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程度进行一定的调整。这部分内容是和section A中的主课文相同的主题,是对相关题材的补充,教师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篇章进行口头讨论、口头报告、小组展示等活动。Section C所选课文要比主课文长,题材内容也是和主课文一致的,这部分内容可以供学生课外阅读,可以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设计为课后拓展阅读,由教师在课上检查,当然也可以结合第一部分的课文做适当讲解。
2.2.3 课后在线教学
课后线上教学是对学生课上教学的一种延续。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可以通过校园学习平台来完成。除了教科书上的Section C部分的阅读材料外,学生还要进行一些拓展阅读。教师可以选取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给学生一定选择自主权,也弥补了泛读课课时少,阅读量不够这一不足。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鼓励学生及时上传阅读报告、读书心得等,学生也可以跟帖。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输出,通过文章将学到的重要词汇及时应用到写作中,加深了对生词的印象,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读书报告之后,也会對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等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检测自己是否实现了泛读教学中设置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当然,学生也可以进行课后线上讨论等交流活动,教师作为讨论者和激发者,也可以参与讨论。
2.2.4 分析评价
课堂分析评价环节也是混合式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更加重视教学中的过程学习评价。平时成绩要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学生将依据课堂小组讨论活跃度、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课件的展示效果、学习平台上学生的跟帖讨论等环节来评定。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从而改变学生知识考试之前突击备考却不注重平时学习过程这一现象,同时也避免教师在进行学生评定过程中受个人主观因素所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 罗颖.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J].海外英语,2012(6):2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7359.htm